志愿者:误读"西部"的可怕与可悲
2007-01-24

2007年01月24日  编者按

  近日,本报收到青年志愿者陈兆仓的来信,他述说了他眼中的西部与媒体上所见的西部印象的差异。我们不否认西部有贫穷落后的地方,也有青年志愿者在最艰苦的地方经受着考验,但是,西部的日新月异对于融入那里的志愿者来说也是感同身受。

  我们今天刊发这封读者来信,不是讨论西部到底是什么样子,而是希望更多的志愿者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更多的人,你们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你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们为什么选择了那里,西部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


  前几日看到东部某著名卫视播出一则对本地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支教的采访报道,画面依然是典型的“西部印象”:偏僻闭塞的深山,极为原始的小村庄,落后简陋得像黑乎乎的窑洞一样的教室,还有一群淳朴无邪的孩子。

  看完这个片子,在敬佩这位志愿者的同时,也不免感到一丝难过。提起西部,提起西部的志愿者,以上画面已经成了媒体,尤其是东部发达媒体的标准化解读形象。

  西部的广袤大地上都是这个样子吗?

  我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一名支教志愿者,目前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来这里之前,也一直抱有对西部贫穷、原始、落后的固定印象,甚至还担心住的地方的水电状况,但是来到这里之后,对西部的观念就改变了。这里的水电、住宿、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想象中要好:县城建设发展虽然不如中、东部地区,但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兴旺发展着;学校虽然各方面设施不是很优越,但基本的住宿、教学、体育设施都是有保证的,甚至有些学校还开始安装电脑和投影仪,老师们也都开始学习电子化、信息化的授课方式。

  但是这样的西部状况还是很少被东部的人们所了解。来到西部后,和以前的同学联系时,经常会有已经在读的研究生或毕业工作的朋友问我是不是住在蒙古包里,我只得苦笑着告诉他们,我所在的地方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一样,即使是在农村,人们也早已不住蒙古包了,而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是楼层还没有像北京、上海的那么高。

  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的既定战略,其实施需要东部资本、人力的广泛和深度参与,如果对西部的情况一知半解和过于片面化的解读,必然难以吸引有效的资本和智力投资。如果一个地区的普通民众对另一部分地区的基本认知有问题,那就是很可怕的事情了。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国家正在出台各项政策,鼓励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人投身于西部这片迫切需要人才的热土,怎样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西部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从而用事业、机遇、发展空间来吸引“孔雀西南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令人深思的问题。

  西部是一个极为广阔的地理概念,西部固然有偏僻不通汽车的贫困山村,有需要更多帮助的落后教育状况;但西部也有正在前进中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也有优秀的企业,良好的投资环境,生机勃勃的市场需求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极具吸引力的巨大发展空间。

  我作为一名志愿者,不愿诉说自己克服了多少困难来支援落后的西部教育事业,毕竟不是所有志愿者都在体会徐本禹所经历的。我更希望把真实的、自己亲身感知的西部告诉大家,告诉大家西部的大人也爱没事搓麻将,小孩子也喜欢上网,让选择西部和选择发展、选择给予画上等号。这是一个普通志愿者的义务和责任。 (作者陈兆仓是一名在内蒙古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