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24日 来源:新华网
专家:尽快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在不同类型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学校适应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对此,有关专家呼吁要尽快实现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
报告显示,在课堂和学校参与方面,在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和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能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交流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分别有31.6%和50.7%,而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2.8%和67.4%。
“这说明,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能够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更多的参与课堂和学校活动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课题组组长孙云晓表示。
报告显示,在未注册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的机会最少,仅有19.2%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里的孩子”;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的状况也不佳,仅有21.5%的城市少年儿童与他们做朋友。这一状况在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及公立混合学校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这两类学校中,回答“在我的好朋友中,有不少是城里的孩子”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分别达到50.0%和52.5%。
孙云晓说:“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公立学校和公立混合学校更有助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要尽快实现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使他们能够与城市少年儿童一样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这是促进和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完)
相关新闻:
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身份认同存在矛盾
8成农民工子女学习首位动机是"让父母生活更好"
22.3%的农民工子女“心中烦恼无人可以倾诉”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22.3%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总觉得自己心中的烦恼无人可倾诉”,11.5%“觉得在班上很孤立”。
多数农民工子女比城市少年儿童更吃苦耐劳节俭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魏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比城市少年儿童更吃苦耐劳、更节俭、更坚强、学习更刻苦。同时,在生活条件、卫生状况、见识及自信心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还存在一定差距。
两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多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老师关系良好,但与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与老师交往的冲突性较高,亲密性和满意度较低;两成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对师生关系不满意。
七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生活幸福[图]
新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李亚杰、崔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3日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约七成左右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觉得生活幸福,对生活和自己感到满意,近八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六成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但和城市少年儿童相比,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相对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