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在即:北京人的12个小毛病改了吗
2007-01-23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北京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是有改变的,但是改得还不够彻底

  9月,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钟正式启动一周年了。


  此时,人们还记得,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后不久,一位北京市民撰文《赢了的北京人要改12种小毛病》,提醒北京市民迎接奥运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改掉不文明的陋习。

  当年,这篇文章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讨论。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提出,要对“小毛病”做“大文章”。


  刘淇说,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小毛病”,却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2008年奥运赛场上出现“京骂”,那影响会有多么坏?

  那么,随着迎奥运各方面工作的推进,北京人的“小毛病”也都改了吗?

  迎奥运给北京带来了实惠

  如今,四年过去了,北京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住长椿街的刘先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6月份他出差去外地,上周回来一看附近的一条街道已经拆迁了,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北京不为过。

  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坚持“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的发展。

  北京市副市长、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刘敬民不久前说,北京投资六亿元对公共服务设施、城市道路和部分旅游景点进行无障碍改造。到2010年前,北京在交通方面的投资累计将达2000亿至2500亿元人民币。


  2005年6月5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了《2004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去年北京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环境能力建设等环境保护投资达141亿元,占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3%。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波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奥运会给北京带来了几大变化,首先是推动了北京的市政建设,同时也推动了奥运相关产业的发展。”

  改“硬”环境易,改“软”环境难

  记者观察到,北京人的“小毛病”,有许多也正在改变中。比如,路牌虽然还有不够清晰的,但能指路的明显增多了;自动扶梯上也出现了“请站右侧”的提示牌;更多的人习惯了说“对不起”。

  然而,《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人的一些不良习惯改得还不够彻底。

  8月8日,奥运倒计时三周年,记者在中关村大街看到这样一番景象:

  在北四环路与中关村大街的交叉路口,路人无视红绿灯的存在,四条人行横道上人们任意穿行;海 龙 大厦前的一座过街天桥上,虽然经过一场大雨的“清洗”,各种小广告仍是顽强地坚守岗位,近百处的痰迹分散在天桥附近。


  张喜是东大桥路段的交通协管员,他说每天回家都不想多说一句话了,因为整天都要大声喊叫,制止一些人的“横冲直撞”,“其实等不了一分钟的工夫,怎么就那么着急呢?”张喜直摇头。

  8月3日,北京丰台的一名交通协管员因为制止行人横穿马路,竟然被这位行人一怒之下用刀刺死。今年年初,在北京火车站还发生了因为议价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争执,最终乘客被打死的案件。

  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上,有些观众不守规矩,拍照使用闪光灯,大声打手机,令参赛的外国选手和裁判十分不满。不久前中国篮球队和波多黎各队在赛场上一场群殴,配之全场4000观众震天动地的京骂,也使北京人的形象再一次打了折扣。

  记者每天坐地铁上班,感到蜂拥而上抢座位的情况,与四年前相比,也没有大的变化。

  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曾表示,改“硬”环境易,变“软”环境难,而其中最难的又是市民素质的提升。

  市长王岐山坦言,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困扰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到那时候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他最担心的是“奏别国国歌时中国观众能不能起立”、“没有赢得金牌的选手能不能赢得同胞的掌声”。

  奥运会不是灵丹妙药


  2008北京奥运的主题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中国人民人文奥运中心主任金元浦教授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期望:“通过奥运会,我们要展现文化中国的良好国民风范。”

  然而,人文素养的改善是一个相当长且艰苦的过程。“培养一个绅士需要三代人。”金元浦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由于我们长期关注于吃和穿的问题,而忽视社会发展和精神追求,因此,就形成了许多陋习。现在经济发展了,仓廪实而知礼节,但陋习也不是一夜之间能改变的。

  他补充说,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们把很多传统文明礼仪当作封建顽疾破除掉了,现在回头再看,那时我们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认识到这一点,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考虑精神文明的需求,在国际上树立一个由‘制造业中国’变成‘文化中国’的形象。”

  体育社会学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易剑东说:“我们要正确看待举办奥运会这个契机,不能把奥运会看成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王岐山也曾说过奥运最多提升GDP3%,如果全民都为奥运会忙也不正常,关键是建立一种良性机制。”


  不仅仅是北京人的“小毛病”

  实际上,笼统地因为奥运的关系,便批判北京人的小毛病,也不太公平。常常遭人诟病的还有: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东北人爱打架、广州人好食野生动物、河南人喜欢自以为是……

  这样的概括或许并不太科学,不过,作为善意的批评,也不能就一味说成是“地域歧视”。更何况,一些小毛病是超越地域的。

  鲁迅早就批评过中国人的“劣根性”。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中国融入世界,一些小毛病也更多地暴露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眼前。

  9月初,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幕,遗憾的是,内地游客带过去的种种“文化冲击”,给标榜整洁、秩序、完美的香港迪士尼乐园似乎留下了一些不太和谐的音符。他们在非吸烟区肆无忌惮吸烟,横躺座椅、蹲地纳凉、胡乱吐痰、随意插队,部分游客的陋习毫无保留地曝光在“美国小镇”上。

  媒体报道说,在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洗手间里用很大的汉字提醒便后要冲洗;在国外公共场合,竖立着汉字写的“请不要随地吐痰”标牌。


  上海要举办世博会,沈阳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广州举办亚运会……也都面临与北京奥运会一样的人文考验。

  政府还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

  关于如何改掉小毛病,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教授彭永捷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由于长期缺乏相关教育,更多的市民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政府和传媒都要向广大市民介绍基本知识。

  记者注意到了,最近,在北京街头,已出现了一些宣传栏,介绍现代礼仪的常识,比如,吃饭时,餐巾只可用来擦嘴擦手,不可用来擦鼻涕擦汗。

  胡波说:“文明素质往往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设施、管理及相应机制的配套健全分不开。”

  韩国在1988年举办汉城奥运会时,也有很多人随地吐痰,影响很坏。20世纪90年代初,汉城政府下决心大抓随地吐痰问题,采取巨额罚款、增派大量警察进行监督的手段,结果只一年的时间,汉城随地吐痰现象就被杜绝了。

  在日本,垃圾要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分为不同类别且定时定点投扔,如扔垃圾要早上8点之前,过后就不能扔了,这已是普通市民的基本常识和责任。


  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作为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市民还有一个普遍感觉:不仅仅是普通老百姓要从我做起,政府也应该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不只是流于形式,要把工作细化,不只是口号。

  京津地区贫困带影响奥运目标实现

  实际上,从奥运会与小毛病的问题上,能够看出这一届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良苦用心。

  如果不尽快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不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很难要求人们都成为有高尚道德的人。这对政府的执政方式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 在京津周围,一共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

  河北省发展战略报告执笔专家称,周边持续贫困直接影响2008年奥运目标实现,低素质劳动力涌入将在首都形成贫民区。

  因此,只有加快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才能逐步解决我们身上的各种“小毛病”。-

 赢了的北京人要改12种小毛病


  (节选,原文发表于2001年7月17日千龙新闻网)

  ◆小毛病之一:随地吐痰



  咱们北京的随地吐痰现象令许多外国人惊讶。记得早些年曾有无数“小脚侦缉队”隐藏在路边,随时出来罚吐痰人的款。别以为吐痰的都是外地人,其实笔者认识的北京人中的大多数人都有随地吐痰的习惯,至今也没有改。姜昆在相声《虎口遐想》中,向老虎发誓,说老虎不吃他,他出去后一定不再随地吐痰。

  ◆小毛病之二:加塞儿

  在地铁售票口,常常有些人一哄而上,手从你肩上、头上就伸过去了。在银行交钱时,在邮局寄信时,在书店购书时,在机场候机时,笔者也遇到过有的人偏要往前插。在等班车和公共汽车时,大人“教唆”小孩子加塞儿的事则被视为理所当然。另外一件事是,北京公共场合的“一米线”,几乎形同虚设。

  ◆小毛病之三:“规则意识”淡


  申奥成功那夜,笔者激动地走在大街上,看见沿途人行道上,市民纷纷出来放起了鞭炮,全然不顾北京市人大通过的有关禁放的规定。他们也有理由,说是情况特殊,可以通融。这种心情笔者很理解,但又感到某种重大的不安。是否,这里暗含着一条咱们北京人认可的“公理”:只要情况特殊,法律和法规都可以随时被违反?

  ◆小毛病之四:出地铁车门太难

  在北京乘地铁,总是遇到一个小麻烦,就是下车的人还没有出得门来,上车的人便往上涌了。咱们北京人这样做,有时是为了抢位子,但有时,明明已无位子了,也要这样做,看来咱们北京人的时间意识和效率意识都太强了。

  ◆小毛病之五:过马路心太切

  说起珍惜时间,还有一例,就是咱们北京人过马路心太切了。明明亮着红灯,眼前车还在通行,便有人勇往直前在横道线上穿插。在汹涌的车流间,他或她独立潮头,看着真英雄,也真悬。笔者想,大概咱们北京人认为,抢这几秒钟,就可以多活三五年吧。

  ◆小毛病之六:乘出租车仍有不满意处

  出租车仍有宰客和拒载的现象。在火车南站和西客站,笔者都遇到过。前几天,笔者要从右安门到西单,还有人拒载。夜里,往石景山那边走,“黑车”还是有的。比起上海来,咱们北京的出租车在守规矩方面,要稍差一些。

  ◆小毛病之七:“京骂”


  在看中国人与外国人比赛时,热血沸腾的北京观众可以把喉咙喊哑,要死要活,为此粗话连篇,形成著名的“京骂”。但一回到单位上班,有的人仍旧吊儿郎当,只想着如何占公家便宜,害怕自己吃一点点亏。

  ◆小毛病之八:缺乏微笑

  在咱们北京,许多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缺乏微笑,首都国际机场尤为明显。前不久,笔者的爱人去这座机场乘飞机,问面无表情的机场服务员,办海南的机票在哪个岛,结果对方指错了。找了半天,回来重新问她,她呛了一句:“你长眼睛干嘛了?”笔者的爱人也不示弱,回道:“那还要你在这里干什么?”

  ◆小毛病之九:路标不指路

  几年前,笔者曾经为找复兴路甲一号,在公主坟和翠微路一带走了40分钟。前不久,还是在首都机场,笔者的朋友第一次开车去接人,先是找不到停车场入口,那路标上的字实在太小,一晃就过了。后来,又找不到出口。好不容易开出去了,又不知怎么上高速路,不得不重新绕了一大圈。路标上的英文标志则更少了。

  ◆小毛病之十:没有说“对不起”的习惯


  在国外,“对不起”是人们非常频繁地说起的一句话。在咱们北京,这三个字就是难出口。在皇城根下长大的一些北京人看来,发生了冲撞和争执,一切都是别人的错。遇到事情,咱们北京人的口头禅是:“你这人怎么啦?”“你没毛病吧?”在未来的奥运自愿服务者手册上,不知这种“问候语”用英语如何表达。

  ◆小毛病之十一:对“老外”比对外地人好

  刚才说咱们北京人缺乏微笑,那主要是对中国人,对外国人却又要好一些。在对待中国人里面,又分对待城里人和乡下人、本地人和外地人。笔者曾在公共汽车上,亲眼看见因为车摇晃,外地人碰了咱们北京人一下,咱们北京人一听口音不对,什么话也不说,立即一拳过去。

  ◆小毛病之十二:说一套做一套

  咱们北京人很热情,话很多,但有时也让人感到难堪。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四川人向一个老北京问路,咱们北京人指了路不够,还要来上一句:“四川人民生活如今怎么样啦?”乘出租车,有时你想安静一下,司机却偏要唠叨不停,这一点就不如人家上海。还有,咱们北京人在与人侃大山时,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承诺都敢做,但往往实际行动起来却有些走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