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宁
2007年01月18日
在一次和经济困难学生一起辞旧迎新的晚会上,几位学生汇报了他们在校期间一边努力学习并获得奖学金、助学金,一边参加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公益工作的种种经历。学生们不仅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学业相当优秀,而且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这令我十分感动。人生带给他们的有许多许多,有知识,有财富,但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自信,一种信念,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是大学所有的专业课里没有的。
在我们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虽然承受着生活困难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却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艰辛,努力完成着自己的学业,度过他们的大学时光。这就是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一批学生。作为大学校长,面对这些青年朋友,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困难,在我的内心深处增加了一份沉重;而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的勇气战胜困难和压力的许多事迹,又给了我一种精神力量和非常有冲击力的感动。
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仅现在有,今后也还会有。如何创造条件,帮助这一特殊的群体顺利完成学业,保证国家高等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后能够继续健康发展,成了新形势下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这一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千方百计努力工作,积极动员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直至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好这个问题。
在和这些经济困难学生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够自信、自强,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学业和思想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进步。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消沉,不敢面对困难,甚至对自己的现实困难遮遮掩掩,精神负担重,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性格变得很孤僻,不敢和其他同学在一起,总觉得和同学相比自己什么都不行,没有勇气争取别人的帮助。这种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还造成一些同学的自卑心理和沉重的心理压力。
由此看来,做好这一群体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补贴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能够坚强起来;如何使他们克服自卑,正确面对贫困。显然,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在两条战线上进行。一条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另一条就是给予情感的关怀,要把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送到他们心中,把观念教育、心理工作做到位。
我们要像疼爱自己的子女一样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成才。我们应该用这种感情,给学生带来温暖,带来温馨,把这些学生的困难真正当作是自己的困难,尽最大努力想办法予以解决。同学们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真心地向我们倾诉,有难处敞开心扉来告诉我们,共同去面对,共同去克服。
磨难也是财富。那些克服了困难、经受了磨难,并最终获得自信、实现自强、成为优秀大学生的历程,可能就是这一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这份珍贵的资源,这种榜样的力量,应该让所有大学生来共享,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得到提高。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人民日报》 ( 2007-01-18 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