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走入“千城一面”怪圈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紧跟欧美建筑风格、盲目模仿等,我国城市建设正走入“千城一面”的怪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认为,在建设过程中,我国许多城市不重视自然环境,不重视文化取向,而是紧跟欧美,在价值取向上,显得过于功利化,这些是当今城市建筑失去特色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各地欧式建筑、美式建筑蜂拥而起,洋建筑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卖点之一,而传统建筑风格备受冷落。专家指出,实际上,我国传统建筑风格本身有“中轴、对称”等值得借鉴的地方,此外,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塑等也可以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创意源泉。

资料图片
无处深入挖掘创意源泉导致我国城市建设定位脱离实际。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宽街道风、广场风、滨河公园风、步行街风先后流行,一个城市特色建设出来后,其他城市就竞相学习。当无法在创意上超越的时候,就开始在规模上赶超。在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中,我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施工中的吊车数量全球第一,建设总量全球第一。过分追求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城市定位脱离实际。如在我国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中就有80多个城市都要建成国际大都市,都要建CBD,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只重地面形象工程而少关注地下空间开发也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大弊病。长期以来,高层建筑被错误地理解为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以至于城市建设过程中,重地上轻地下,重建筑形式轻基础设施。于是,城市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漏失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低下等问题。随着城市现代化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展落后带来的问题也在凸显。
“一个领导一个设想,城市建设成为领导意愿建设”,成为当前不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硬伤。西安规划局局长和红星教授指出,我国城市建设缺乏“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执著。城市建设远景规划多,规模宏大的规划多,具体细致规划少。同时,又存在局部规划多,整体统一规划少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城市下水道、管道、电缆重埋不断,而这些正是城市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战建设的牺牲品。
城市需要一个“魂”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说,平遥、丽江、周庄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城镇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城市规划应该为保护城市自然和文化特色服务,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走建设我国特色城镇的道路。
有关专家呼吁,我国农田、水等各种资源非常有限,当前拼资源消耗、拼环境污染的城市建设模式亟待转变。原建设部外事司司长、博士生导师李先逵指出,创造我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应该将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要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客观地说,认真反思和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应当是创新的前提,然而,眼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城市还不多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说,避免城市特色危机,我国城市规划应该在各自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要把握各个地域文化的宏观特色,对各自的城市性质进行深入缜密的研究。例如,江南城市的宏观特色是亲水性、人文性。
随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以及保护所有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有学者提出,请不要再使用“旧城改造”这个概念,而代之以“有机更新”,因为这一提法更能体现“对城市文脉加以传承、弘扬、发展”的理念。
也有专家指出,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粗放扩展型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国外“精细城市”现代规划理论成为热门话题。当前城市建设,为追求城市的气派壮观和建设速度,常常忽略“城市细部”,缺乏城市艺术和建筑艺术的感染力和人情味,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方式让城市变成混凝土森林,在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中,人们提出不能使首都再“几环几环”的摊大饼式发展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