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16日 来源:新华网
关东客
南京某名牌大学在读研究生左凡(化名)因情感纠葛,在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消息一出,有关此事的讨论迅速在国内各大论坛蔓延。不少与左凡年龄相仿的大学生留言“赞赏这种校园里已经罕见的血性”,有的干脆称左凡为“校园英雄”。(《中国青年报》1月15日)
本来只是一起因感情问题引发的群殴事件,当事人理当受到谴责,可我们的大学生却对他推崇至极,甚至集体签名呼吁对他从轻处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依笔者看来,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学生的盲目从众心理在作祟。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思想活跃,从众心理比较严重,热情往往会战胜理智。在这起事件中,大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因为自己群体的一员的利益受到伤害,因为是1个人同6个人打架,就集体呼吁从轻处罚,明显地说明了大学生的不成熟。
二是扭曲的社会价值观在校园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像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普通民众面对歹徒抢劫,小偷作案不敢挺身而出,往往选择明哲保身。即使有人挺身而出,大家也不能齐心协力。更有甚者,在报纸屡屡报道的跳楼事件中,人们竟然已经不满足于做看客,当起了“哄客”。这反映到大学生价值观中,委曲求全,“夹起尾巴做人”自然会成为他们的信条。虽然大学生有反抗强权的意识,有见义勇为的热情,但被现实压抑了。这个时候左凡作为一个大学生,面对人多势众,无所畏惧,恰恰弥补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缺陷,“敢想不敢做”。所以这起情感纠纷引起的打架事件中,虽然左凡不是面对歹徒,也不是什么英雄,更谈不上有什么社会意义,但学生压抑的情感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三是高校心理行为教育的缺失。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跟高校的法制课教育不无关系,但这并非全部。我们说当事人法律意识不强,在维护自己权益时没有在合法范围内进行,以后加强法制课教育,防微杜渐,尚且情有可原。而广大学生的盲目推崇所谓的“血性”,则折射的是我们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正是由于心理的不健康,才造成了理智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作为年轻人,血气方刚,大学生需要血性。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缺乏理性的血性。我们需要的是有爱国热情,有法制思想,有理智头脑的血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