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形象 |
| ——以《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个案 |
| 林俊杰 顾一丹 |
【内容摘要】(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成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和谐、不合理的概念。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弱势群体人口大约在2.3亿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17%之多。)此断去掉,改加你们的研究背景的简单介绍。比如,弱势群体问题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媒体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可发挥的作用等。我们通过对《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3家媒体05年到06年上半年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来分析三家媒体对于弱势群体议题报道的特点,探讨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媒体 弱势群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不少传播学者认为中国媒介已处于政治控制与资本拉拢的时代。政治权力与社会资本的结盟,决定了中国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向、领域和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让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说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被遗忘。[1]在传播渠道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媒体和广告商越来越重视媒介内容的“有效传播”,社会弱势群体由于消费心态保守,消费能力低下,很容易在目标观众群中被边缘化。[2]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成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和谐、不合理的概念。我们将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以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标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大体上说它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救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3]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国内各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是,目前转型期的中国,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并且不断增加,而且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迫切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弱势群体人口大约在2.3亿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17%之多。转型期的中国,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典型的如“农民工”,他们是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廉价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城市管理制度等等的各方面原因,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质量低下,甚至受到城市人口的歧视。再如“国企下岗职工”,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这部分人的利益谁来保障,他们的生活问题怎么解决,仍然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共16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1.3%,占非农业人口的5.2%。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加对于一个改革发展中的国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这些文化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外,由于生理而陷入弱势群体的这部分人口也不断增加,“艾滋村”,“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接踵而来。2003年12月1日,由中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艾滋病患者约8万。[4]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现有老年人1.3亿,超过总人口10%,今后50年老年人数量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5]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努力,学界也给予弱势群体高度关注。社会学家们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不断加深。由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社会学的专家们从社会保障、国家政策、人权理论、法律、慈善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传播学者也呼吁媒体多关注弱势群体。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3家媒体05年到06年上半年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来分析三家媒体对于弱势群体议题报道的特点,探讨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