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形象
2007-01-11

媒体中的弱势群体形象 
——以《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为个案
林俊杰 顾一丹

【内容摘要】(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成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和谐、不合理的概念。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弱势群体人口大约在2.3亿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17%之多。)此断去掉,改加你们的研究背景的简单介绍。比如,弱势群体问题在我国社会的重要性,媒体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可发挥的作用等。我们通过对《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3家媒体05年到06年上半年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来分析三家媒体对于弱势群体议题报道的特点,探讨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媒体 弱势群体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不少传播学者认为中国媒介已处于政治控制与资本拉拢的时代。政治权力与社会资本的结盟,决定了中国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向、领域和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让很大一部分消费不起或者说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的弱势群体被遗忘。[1]在传播渠道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媒体和广告商越来越重视媒介内容的“有效传播”,社会弱势群体由于消费心态保守,消费能力低下,很容易在目标观众群中被边缘化。[2]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成为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和谐、不合理的概念。我们将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以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标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大体上说它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救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3]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国内各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是,目前转型期的中国,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并且不断增加,而且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迫切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解决。

  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弱势群体人口大约在2.3亿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17%之多。转型期的中国,弱势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典型的如“农民工”,他们是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廉价劳动力,由于户籍制度,城市管理制度等等的各方面原因,他们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质量低下,甚至受到城市人口的歧视。再如“国企下岗职工”,这显然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这部分人的利益谁来保障,他们的生活问题怎么解决,仍然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共16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1.3%,占非农业人口的5.2%。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加对于一个改革发展中的国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这些文化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外,由于生理而陷入弱势群体的这部分人口也不断增加,“艾滋村”,“人口老龄化”等等问题接踵而来。2003年12月1日,由中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艾滋病患者约8万。[4]老龄化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现有老年人1.3亿,超过总人口10%,今后50年老年人数量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5]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努力,学界也给予弱势群体高度关注。社会学家们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不断加深。由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郑杭生主编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社会学的专家们从社会保障、国家政策、人权理论、法律、慈善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传播学者也呼吁媒体多关注弱势群体。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3家媒体05年到06年上半年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来分析三家媒体对于弱势群体议题报道的特点,探讨大众传媒在弱势群体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采集

  (一)样本采集与分析单位

  大众媒体对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考虑到资料收集的可行性、准确性和方便性,这次调查研究选择纸质媒体——报纸为目标媒体。

  1.目标媒体的选定: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3家报纸为目标媒体。

  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分别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三个城市。选取这三个地方的原因正在于它们代表了目前国内发展的最前沿。

  《京华时报》是人民日报主管的一家综合性日报。在北京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北京报业市场综合类报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羊城晚报》发行量居世界报业20强,其日发行量180余万份, ,是珠三角影响力发行量第一大报。有着77年历史的《新民晚报》,长期以来在上海媒体中一直占据着市场发行量第一的位置。选择三份不同区域的综合类报纸,其目的在于避免同一地区报纸报道的同一性,从而更为清晰地了解当今中国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与报道方式。

  2.时间范围的选定:由于时间、人力、资料可得性等方面的原因,研究时间从2005年1月到2006年的6月,总共一年半的时间。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将一年半的报纸分为18个月后,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组中随机抽取6份,上、中、下旬各2份,共108份报纸。

  3.分析单位的选取: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报道内容,包括新闻、文章、图表等。如果报道中只是简单提及某些弱势群体,而非以弱势群体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则不属于收集内容。研究中只收集分析类目中有关的,每一篇报道(或稿件)为一个分析单位。

  (二)类目建构

  依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弱势群体实际情况,以及郑杭生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一书中的对弱势群体的分类,本次研究分析类目分成四个方面:议题内容、稿件体裁、报道变化趋势、语义向性。

1.报道对象分类(见下表):

编号 类别 备注
1 精神病患者 
2 灾难中的救助者 
3 下岗失业者 
4 老年人 
5 儿童 
6 农民工 
7 贫困者 
8 残疾人 
9 病患 严重病患,如艾滋病,疑难杂症等
10 综合 报道中以“弱势群体”字眼出现,讨论整个弱势群体问题

2.稿件体裁:主要的新闻报道体裁,如深度报道、评论、图片、通讯、消息、专家访谈。
3.报道变化趋势:以两个月为一个单位,分析一年半中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
4.语义向性:报道内容说表现的语义向性分为三大类:
A.褒义,正面报道,包括赞美、肯定、关怀、呼吁和鼓励等;
B.中性,客观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报道陈述;
C.贬义,负面报道,批评。
  三、数据统计

  (一)报道数量分析

  目标媒体《京华时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一共有672篇,其中,《羊城晚报》最多274篇,占报道总数的40.8%,《京华时报》居中200篇,占报道总数的29.7%,《新民晚报》最少198篇,占报道总数的29.5%(见表一)。

表一
 
(二)报道对象分析:

对三份报纸一共672报道进行分析,排在前三位的议题内容分别是农民工、老年人、儿童。

报道议题内容 《京华时报》 《新民晚报》 《羊城晚报》 总报道数
精神病患者 3(1.5%) 1(0.5%) 0(0%) 4(0.6%)
灾难中的救助者 4(2%) 5(2.5%) 29(10.6%) 38(5.7%)
下岗失业者 0(0%) 1(0.5%) 10(3.7%) 11(1.6%)
老年人 38(19%) 50(25.3%) 42(15.3%) 130(19.3%)
儿童 31(15.5%) 42(21.2%) 37(13.5%) 110(16.4%)
农民工 76(38%) 53(26.7%) 88(32.1%) 217(32.3%)
贫困者 16(8%) 18(9.1%) 31(11.3%) 65(9.7%)
残疾人 20(10%) 13(6.6%) 22(8%) 55(8.2%)
病患 12(6%) 13(6.6%) 14(5.1%) 39(5.8%)
综合 0(0%) 2(1%) 1(0.4%) 3(0.4%)
合计 200 198 274 672

(三)稿件体裁:

在672篇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中,从多到少依次是:消息类(64.6%)、图片(11.2%)、评论类(10.1%)、通讯(8%)、深度报道(5.5%)、专家访谈(0.6%),以消息类为主(见表三)。

表三

报道体裁 《京华时报》 《新民晚报》 《羊城晚报》 总体报道数
消息 150(75%) 119(60.1%) 165(60.2%) 434(64.6%)
图片 22(11%) 26(13.1%) 27(10%) 75(11.2%)
评论 8(4%) 27(13.7%) 33(12%) 68(10.1%)
通讯 3(1.5%) 21(10.6%) 30(10.9%) 54(8%)
深度报道 17(8.5%) 4(2%) 16(5.8%) 37(5.5%)
专家访谈 0(0%) 1(0.5%) 3(1.1%) 4(0.6%)
合计 200 198 274 672

(四)报道变化趋势:

从媒体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羊城晚报》、《新民晚报》一年半中出现的三个报道的高峰,第一个高峰是2005年的1-2月,第二个高峰是2005年的7-8月,第三个高峰是2006年的1-2月。而《京华时报》的数量变化趋势则不是特别明显。

表四
 
(五)语义向性分析:

从抽样样本的语义向性来看,3份报纸的报道以客观中性为主,褒义的报道其次,贬义的最少(见表五)。

表五
稿件 京华时报 新民晚报 羊城晚报
褒义 51(25.5%) 66(33.3%) 99(36.1%)
中性 121(60.5%) 106(53.6%) 132(48.2%)
贬义 28(14%) 26(13.1%) 43(15.7%)
合计 200 198 274

  四、资料数据分析

(一)报道数量分析

  总体来说,媒体对弱势群体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是在报道数量和规模上还有所欠缺。在抽取的三份报纸样本共324天的报道中,一共有672篇关于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平均每天的报道量为2.07篇。但报道量不均衡,报道力度不稳定。抽取的样本中,单天报道数量最多的为《京华时报》2006年5月9日和《羊城晚报》2005年7月18日两天的报纸,各为8篇;而单天报道数量最少的,如
《羊城晚报》2005年4月2日和《新民晚报》2005年6月3日等共17天的报道数量为0篇。

  在按两个月份为一个研究单位的调查分析中,《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两份报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分别有1、2月份和7、8月份两个报道的高峰,《羊城晚报》的这一变化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在1、2月份,春节农民工返乡春运、贫困者节前慰问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如《羊城晚报》1、2月份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数量为46篇,而有关这两个方面的报道达到21篇,占这一时期报道量接近一半的比例。7、8月份儿童暑假生活与南方洪涝灾害则直接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报道。《羊城晚报》7、8月份有关这两个方面的报道数量为13,占总数的1/4。

(二)报道内容分析

  在资料的统计中,我们发现从内容上看,报道最少的精神病患者和下岗失业人员。在三份报纸共672篇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中,两者的报道篇幅分别为:4篇和11篇,仅占报道总数的0.6%和1.6%。反映出目前大众媒体对于这两类人群的关注度较低。在精神病患者的报道中主要报道它们由于精神疾病对别人造成的困扰、自身受到的伤害;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则主要是再就业方面的鼓励或是报道政府对于它们的关心。形式单一,数量很少,缺乏深入的报道和对疾苦的同情。报道最多的则是农民工和老人。篇数分别为:217篇,130篇,占报道总数的32.3%和19.3%。首先,农民工报道数量最多,接近于1/3,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

  1. 受众需求导向的影响。三份报纸的主要针对人群是城市居民,报纸也相应地报道受众关心的人群。而“农民工”是城市中特殊的一个组成群体,这部分群体受到了城市居民一定程度上的关注。而这种关注实质上并非某种积极意义上的关注。一方面在城市中,农民工总体上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做的往往是社会中又苦又累、又脏又险的工作。在城市中,他们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城市居民和管理者把城市的乱、脏、差问题归罪于农民工。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隐性和显性失业的大量存在,城市农民工的大量增加事实上占据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使得城市居民感到了紧张与危机。因此,当农民工这一群体最初出现在报端时,报纸是带着有色眼镜报道的。大量报道农民工斗殴、犯罪或种种不文明现象,这显示的是整个城市对于农民工的一种排斥,也就是很多学者指出的在农民工问题报道上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印象”实际上并不是媒体自身的,而是媒体洞悉受众的需求后所产生的一种惯性的报道方式。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庞大、农民工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也由极度抵制与反感逐步地走向缓和。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也出现了较大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媒介在受市场导向的左右。(此处的分析需要再客观)

  2. 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的农民工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控制流动阶段、允许流动阶段、控制盲目流动阶段、规范流动阶段和公平流动阶段。不断地从紧到松、从严到宽、从无序到规范、由歧视到公平。2003年1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一系列关注、支持农民工的政策。我国政府政策导向对于媒体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影响力。政府对于农民工问题的高度关注使得大量的官员关心慰问农民工的报道见诸报端,提升了整个社会对于农民工的关注度。而由此引出的户籍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的真空等问题也在广泛领域内得到探讨。学术界对农民工的关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报道农民工的视角,使得一些报道更为客观公正。

  3. 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西奥多?彼德森在《报刊四种理论》中论述了传媒的社会责任。指出新闻的自由是伴随有义务和社会责任的道德权力。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组成群体的典型图画”。传媒有义务和责任去关心支持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使他们进入公众的视野,得到帮助和同情。近年来,大部分的媒体在报道农民工时给予了同情并呼吁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利益受到侵害的这部分人群。对于农民工报道的“刻板印象”在减轻,更多地显示出了媒体作为“公共传递者”的社会责任感。

  4. 另外,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农民工数量较多也是农民工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特别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由于农民工工资长期停滞、劳动条件差、权益受侵害和社会地位地下等问题,企业用工短缺,外来农民工数量减少,出现了“民工荒”问题,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以报道珠三角新闻为主的《羊城晚报》在有关农民工问题的报道数量上较其它两份报纸多也有此原因。

  老年人报道量位居次席。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同时也是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亿,超过了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有8827万,占总人口的7%。按照国际通用的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这两个指标都表明目前中国已经经入老年型人口的行列。[6]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首先,在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对正在发展的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我国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全面改革时期,新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为完全建立与完善,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将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种种原因导致老年人问题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又一焦点。
  (三)报道类型分析

    各媒体主要都是以消息体报道为主,占报道总量的64.6%,深度报道和专家访谈最少,之占到5.5%和0.6%,显示出报道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变化,缺乏深度。

  (四)语义向性分析

  总体来说,三份报纸对于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中性语义最多,褒义其次,贬义较少。中性语义在格式上符合新闻报道客观原则。而褒义报道则多体现了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其中不乏呼吁社会帮助支持的文字。而另一方面,这部分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官员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慰问,有借报道弱势群体来颂扬官员政绩的嫌疑。(换种说法)

  (五)不同媒体的比较

  从报道数量上看,《羊城晚报》有关弱势群体议题的报道数量最多,总量达到274篇;《京华时报》和《新民晚报》较少,并且二者报道数量相差无几,约200篇。从报道内容上看,三份报纸排在前三位的报道内容是一致的,依次是:农民工、老年人、儿童,但是具体仍有一些差异。《京华时报》和《羊城晚报》的农民工报道量较大,其它两项的报道量与之有一定的差距。而《新民晚报》三种内容报道数量接近,老年人与儿童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达到25.3%和21.2%,与农民工问题26.7%的比例基本持平。从报道类型上看:《京华时报》报道形式较为单一,消息类为主,相对比例很大,占到75%,评论,通讯类和极少,没有专家访谈;《新民晚报》的深度报道较另两份报纸少许多;相对其它两报,《羊城晚报》报道形式灵活多样,各种体裁都有一定程度的使用。

  分析以上信息,我们认为,《羊城晚报》是一份半机关报性质的严肃大报,更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政治敏感性比较高,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不仅数量多,更显示出较强的人文关怀。在报道的题材上也是灵活多样,有较多的深度报道,显示出它的社会责任感,符合其报纸定位,显现出大报的“大气之处”。而《新民晚报》则提出其读者定位于“8到80岁的全体市民”,老年人和儿童的关注度高也是与其办报的宗旨和受众的需求相适应。《京华时报》主要定位于“上班族”和“小市民阶层”,办报宗旨是“刊发市民最关注的新闻,提供最关心的资讯,荟萃市民最欣赏的娱乐”。[7]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报道主要是起到提供“新闻”的目的,对于深度要求并不高,因此评论类的报道相对较少,并且它的报道也显示出更多的娱乐化的倾向。

  五、 对报道弱势群体的一些建议

  (一)在报纸版面上开辟弱势群体专栏

  弱势群体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数量庞大,构成复杂。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应当是持续稳定的。在报道数量分析中已经提到各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数量参次不齐,有时连续多天没有报道。在目前,还缺乏晚上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应该说媒体的关注是呼吁社会来关注弱势群体的较为有效的办法。持续关注弱势群体是媒体责任和义务,开辟弱势群体专栏会更好地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反映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得到社会的支持。这个专栏的内容不局限于记者对于弱势群体的采访报道,而可以做成一个弱势群体的社会论坛,弱势群体的来信诉求,各种有关弱势群体的服务信息以及政府对于弱势群体最新的政策法规等等,使得弱势群体真正通过媒体得到相应的知识和帮助。

  (二)丰富报道形式,增加报道深度与传播效果

  就报道形式来说,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比较局限,在报道体裁上,大部分是较为简单的消息体报道,缺乏有深度的,追踪调查式的报道及评论。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消息占到了64.6%,评论只占到10.1%,而深度报道只有5.5%。消息的大部分内容是弱势群体的某种遭遇。例如,最突出的就是关于老年人的报道,大量是有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疾病,儿女不肖,身体的衰老导致的生活的困境等的消息类报道,很少去挖掘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引起人们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关注与同情,但是带有强烈的小报化、娱乐化色彩,造成了报道内容的单一重复,也很容易造成受众的反感情绪和刻板印象,似乎看到弱势群体就一定是某种不幸的遭遇。事实上老年人的问题复杂,并不仅仅是这些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件。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更应该去关注造成这些社会问题的背景和原因,不要停留在对于事件的单一报道,否则对于帮助支持弱势群体是意义甚小或收效甚微的。同时,调查报道弱势群体以及他们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也能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

  (三)为读者提供回馈途径

  在报道弱势群体时,除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应该多提供一些帮助他们的办法途径。在多数媒体的报道中,缺乏留与读者回馈的途径,使得人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心只能停留在同情的层面。被报道的对象很难得到实质性的社会支持。社会责任论主张新闻不仅有消极的自由,而且也应有积极的自由即致力于某种公共事务的自由。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媒体应当致力于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帮助弱势群体的一个平台。

  (四)报道应当坚持客观公正

  媒体前些年在报道“农民工”问题上由于对农民工带着“刻板印象”而招致一些不满。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一情况有所改观,对于农民工不再总是关于负面的报道,更多是消息性的正面信息的显露。但这些报道主要是为了宣传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真正全面客观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报道仍属“凤毛麟角”。我们希望,媒体能够真正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想其所想,发出他们心中的声音,为弱势群体做出实质性的帮助。

  (五)媒体也应该多关注已“冷却”,不属热点的弱势群体

  如“下岗,失业人员”。我们发现媒体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关注相当少,而事实上他们大量地存在而且生活状况也非乐观,媒体对于他们的关注不应再持续走低。       

注释:

[1]彭伟步:(中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媒体远离弱势群体》新传播资讯网
[2]孙卫华:(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介关于弱势群体报道方式的思考》,《新闻界》2006年第4期。
[3]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三月第一版。
[4]华夏心理网 www.psychen.com
[5]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一版。
[6]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三月第一版。
[7]人民网  www.people.com.cn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三月第一版。
[2]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
[4]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5]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一版。

(林俊杰 顾一丹  指导老师:刘朝霞)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