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论证“香格里拉”的幕后利益之争
2007-01-11

 2007年01月11日 来源:新华网北京频道 

  近年来,西方人津津乐道的“香格里拉”,在国内也被当成了香饽饽,可真谓炙手可热。我国不少地方都在为佐证自己是“香格里拉”而不停地进行着“口水仗”,以“香格里拉”命名的商业活动、高层楼盘更是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是因为上世纪一部名叫《失落的地平线》的英国小说描绘了一个东方中国的桃花源,一个充满梦幻、充满诗情、充满牧歌的田园——香格里拉。所以,人们把“香格里拉”当成美丽仙境的代名词。

    其实,小说原著国内很少有人看过,也很少有人进行过认真研究。日前,旅居国外十多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沈卫荣经深入研究后,在一次西藏文化专题讲座上提出:虽然这部小说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但也存在殖民主义倾向相当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香格里拉”是西方人虚构的理想国度

    沈卫荣介绍说,今天在西方一提到西藏,人们就会想起“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虽听起来不俗,但却散发着浓厚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气息。

    1933年,一位名叫詹姆斯·希尔顿(James·Hilton)的英国人发表了题为《失落的地平线》的小说,一路畅销至今。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是詹姆斯·希尔顿所虚构的一个理想国度。它坐落在雪峰峡谷中,这里的居民人人享受着现代、富足的生活。只有所有土著人(西藏人)却住在一座巨大宫殿的脚下,他们都是伺候那些喇嘛及其他居民的仆人。这里的人都长生不老,但土著人除外。

    由此,沈卫荣认为,“香格里拉”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给自己描绘的一个天堂,是一个充满着帝国主义腐臭的地方,是西方人向往的东方乐园。随着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和电影中“香格里拉”形象在西方深入人心,渐渐地西方人把西藏和“香格里拉”等同了起来,尽管西藏人自己从来没有把西藏当成“香巴拉”或是“香格里拉”。

    可是,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香格里拉热”近年来持续高涨,各种找寻和争论却从未停止。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

    1997年9月,云南省向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这里有詹姆斯·希尔顿小说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有雄奇壮丽的峡谷、金字塔般的雪峰、明镜样的高原湖泊、碧毯似的辽阔草甸、金碧辉煌的喇嘛庙、安静苍凉的古城……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多种民族、多种宗教的并存,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无不显示出一个远在东方崇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的“香格里拉”。2001年,原云南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

    当人们纷纷涌入中甸的“香格里拉”后,怒江州又声称“真正的香格里拉”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地处滇藏交界处、汹涌奔腾的怒江大峡深处的丙中洛,境内层峦叠嶂、江河纵横,大大小小的雪峰绵亘,一片冰雪世界。还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曾写到“香格里拉有金矿,盛产黄金”。丙中洛就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地方,自古这里就有“群山蕴宝,众水流金”之说。丙中洛的境内居住着傈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白族等民族,他们分别信奉藏传佛教、基督教,所以现在还有典型的喇嘛庙、别具一格的欧式基督教堂的存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并存,正是“香格里拉”的一个重要内容。

    丽江地区也有不同的看法,并宣称“香格里拉”就在丽江,且找到足以说服人们的有力佐证。理由是被西方学者誉为“纳西学之父”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人类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旅居丽江长达27年之久,以毕生精力研究纳西族的东区文化,丽江的文化、地理、动植物,且写成巨著《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书中用较多篇幅记录了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而且称丽江的“香格里拉”比中甸和怒江地区更像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蓝月谷”,蓝蓝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和喇嘛庙。这里的雄古村还保存有清代光绪三十四年的石碑一方,上面“香各(格)里拉”的字迹仍十分清晰,足以说明“香格里拉”在丽江。丽江境内的玉龙雪山,巍巍雪峰绵绵35公里,积雪终年不化。雪山中的峡谷、湖泊、草甸、雪峰,无一不流露出“香格里拉”的风采。

    就在云南各地争吵“香格里拉”时,四川省的稻城县又爆出一则消息说,“最后的香格里拉”在稻城。据称,这里的雪峰、峡谷、草原、湖泊、寺庙,还有恬静的村庄更像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人间桃源。除此之外,还有那村庄里和平相处的人们,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更像世外桃源,是一处现代人梦寐以求的圣地。2002年1月,四川稻城县亚丁乡改名为香格里拉乡。

    2002年5月,川、滇、藏三省区在拉萨举行会议,提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新概念;随后,又有人认为青海、甘肃的部分县也应入围“香格里拉”之名。

    “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或者根本就是一个童话?以往人们为之兴奋,又感到迷惑。

   “文化”地理归属之争应当休止

    去年11月份,由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办的九洲SOD中国“香格里拉”大型综合考察在云南大理进行科学考察时,一些科学家认为,关于我国“香格里拉”的名份之争应当停止了,“香格里拉”身为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地方像“香格里拉”一样美丽和谐。

    而遗憾的是类似“香格里拉”一样的文化资源之争,近年来却在我国是屡见不鲜。争夺名人故居地、祖籍地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浪潮”在全国各地展开。有的大局已定,有的难分难解,有的正吵得口干耳热。

    目前的“梁祝之争”,继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将梁祝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山东济宁市也以梁祝故里身份进入“申遗”行列。

    同时,山西、山东、浙江有关罗贯中籍贯之谜;广东东莞和广西藤县争夺袁崇焕的籍贯;浙江萧山、诸暨和绍兴争抢西施;安徽涡阳和河南洛邑争抢老子;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争抢诸葛亮;甘宁两地争夺皇甫谧出生地等等不胜枚举。对于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文化名人之争、历史遗址之争,业内人士指出,历史文化名人、遗址,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社会经济资源品牌,对品牌的争夺,其实是对经济利益的争夺。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一位讲师在谈到名人之争现象时说,名人之争确实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但是,一些地方领导不根据本地区发展的优劣条件制定规划。为争夺一个历史名人的故里称号,不惜高薪聘请专家论证,甚至与邻近地区打官司;一些确实没有什么历史名人的地方,也为突出当地特色,一味琢磨着如何去“抢”出一个历史名人,说白了,就是希望在文化领域搞出一项“政绩工程”。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表示,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所共有的,各地区应逐步树立文化共享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等专家呼吁,在争论和开发名人资源的时候,都应该有个度,并积极加以引导,否则会影响地区间的合作,也会因为重复建设而使当地经济发展受损。至于那种漠视历史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争抢名人等现象,只会给后人留下笑柄。(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