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刀”向老百姓的头上砍去
转自:CCTV BLOG 王志明的博客 2007-01-09 08:40
 
在咱们这个年代,能当好一个老百姓真不容易。原来,我们去超市买牙膏,看到上面印着“中国牙防组认证”的小红戳,总是很放心地买下,并且甘心情愿多花出几块钱,后来,媒体曝光,说这“牙防组”“没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不是认证机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认证资格,通俗理解,那就是一伙骗子在忽悠。尽管卫生部有官员做了这样那样的解释,还是被认监委紧急叫停了,但是,这个牙防组已经骗了十几年。去年,我们从新闻中屡屡听到有关部门的警告,“不要购买没有QS标志的产品”,于是,我们去买食品等物时,总要翻来覆去在包装上找到那个“QS”才放心,觉得这两个字母形成的图案,就是质量安全的通行证,可到了12月28日,《媒体广场》摘播了一条《中国质量报》的消息,说这派发QS标志的中国质量安全监管认证中心竟是非法机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需要有关部门把关认证的年代,但是,现在,我们却不知道该相信谁了。这么多的办事机构,每个机构上面都有一个巨大的权威的影子罩着,我们怎么会质疑这种权威呢?我有时会想,国家养了这么多的机关事业单位,这需要花费相当多的经费,可光靠国家拨的这点款项,很难满足某些部门的需要,于是,利用手中有形的或无形的权利来做一些为企业、为百姓把关的工作,同时收点辛苦费,这也属正常。孰料,这钱来的太容易了,以至于不收都不行了。可当大家突然明白这些认证竟然都是子虚乌有的时候,无数善良的人的感情被玷污被愚弄被欺骗了。《媒体广场》播出的那条消息很简短,之后的1月7日新闻中也播出了相关消息,但是,似乎媒体并没有太多地去深入挖掘持续关注这个事件。不知道背后有什么原因,也许媒体对这种官样的骗局见的太多而麻木了。广告中,“获得国家质量QS认证”的招牌仍在继续;超市里,带有“QS”标志的产品还在左右着不明就里消费者,骗局最后由谁来收场?不知道。
这是一起覆盖全国、套牢多家企业、蒙骗无数消费者的丑闻,这些非法机构究竟黑了企业多少钱以及让百姓为这个小小的标志多花了多少钱,应该有人来为此算帐,但是,起码在目前看来,这起丑闻的当事人似乎并不为所动。这背后又有什么默契?不知道。


骗子无处不在,可怕的是,这种打着权威招牌的骗子,让你在上当的时候往往不敢去细想自己是否真的被骗。今天翻看新到的报样,新华社的新华时评曝出猛料——发生在上海协和医院的一幕幕——让我们领教了“明火执仗”“明骗明抢”的生动含义。一位31岁的未婚女性受电视广告影响,去这家医院检查身体,医生一眼就盯上这位可怜的女性,说她有“不孕症”等这病那病,必须立即手术,数千元的检查项目连结果还没出来,人已经被带到更衣室的手术台上了,24小时之内,4万多元钱就进了医院的口袋。这还不算,在交谈中,该女性无意说自己的妹妹也不舒服,医生立马邀她入院检查说她也是“继发性不孕”必须手术,两个手术下来,姐妹俩花了8万多。但后来经过其他医院检查,姐妹俩根本没什么问题。《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报道这件事时,标题这样写——“上海协和医院:做手术还是玩骗术”,在甩版中,编辑显然难以平息那种愤怒,又做了一个标题“上海协和:光宰患者还不够,把患者妹妹也诱来拿下”。这篇报道,也成为今天很多报纸关注的焦点。《中国青年报》的标题直截了当:“是手术还是骗术”。《华夏时报》在转载这篇文章时,用的标题是“蹊跷妇科手术日花4万元”。这俩姐妹,确实够冤的,也够惨的,但也够有钱的。而那些医生似乎很懂心理学的真谛,或者说有点黄半仙的素质,察言观色探情况,比如问你家有车吗,房子大吗?等等,然后,挑了一把足够长足够锋利的“大砍刀”,照着姐妹俩就是一顿猛砍——比起哈尔滨那400万天价,似乎算不了什么,但想想,24小时之内就狂收4万,效率绝对是高的啊。
记得小时候去医院,很多地方都写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那时的医生对待患者都是和蔼的、负责的,虽然条件比较差、药品比较少,但老百姓看个病还是不愁的,因为那些几毛钱的药片确实管用。如今,很多医院硬件设施很先进了,什么南丁格尔、林巧稚等中外优秀分子的雕像和他们的名言警句都做的很漂亮,但仅仅是写写而已。经过几番改革,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了,但好医生却越来越难找了,国家把药价降了几十轮,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人却越来越多,看一个感冒能花掉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甚至有的医院把患有癌症的患者炒来炒去,直到把患者的钱抽干花净为止。生命的权利,在一些医院是需要甄别的,有足够的钱,那你的生命是宝贵的;没有钱,请你离开的越远越好。许多农民或农民工苦言,有病也不敢去医院,自己生扛着吧。尽管有关部门不太情愿,但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却是大家公认的现实。
好在,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以积极的姿态去进行改善。今天的新闻中有报道:“卫生部部长高强昨天表示,我国将建立科学、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改变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高强昨天还透露,我国将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政府招标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并逐步规范同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降低药品费用。” 今天,我们将这组报道放在报摘的头条,配发了新华社的两幅相关图片,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医疗市场的再次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