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了两个月写出的调查报告背后
2007-01-05

刘根生   2007年01月05日
 
 
  前不久,《南京日报》介绍了一份调查报告——《南京乡村调查》。这份调查报告为16开本,共187页。它以日记体形式,非常详细地记录了两个月间南京江宁区牌坊村人的生产生活,及调查课题组人员所思所想。其中,专题材料53篇,问卷统计5篇。课题组人员在牌坊村访谈村民76人,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07份。每篇调查日记如同散文,语言流畅而充满真情,详实数据中夹着哲理性思考,田野气息加上人物鲜活形象,让人读起来既轻松又受益。

  这份调查报告,是调查组人员选取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区平均数以下的乡村,“蹲”了整整两个月写出的。他们梳理了这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财政支农资金难以形成合力,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教育负担较重,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新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尚未形成等等,并就如何破解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蹲点调查,在我们视野中正渐行渐远。如今再见蹲点调查,尤为亲切,感到一种优良传统又悄然回归。从社会学角度看,蹲点调查属于实证型调研。它既不是按照预先拟定的理论框架去收集材料,也不是根据调查材料简单归纳出一般结论,而是直观社会本身,以鲜活的人、事、物来反映调查对象本质,给人以启示。

  蹲点调查,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这既是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蹲点调查在不少人看来已不再重要了。他们爱说,如今是信息时代,蹲点调查“老掉牙”。其实不然。信息技术无论多么先进,也不能代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离开了“源头活水”,最易因“雾里看花”而产生错误判断。今天,我们仍需要多搞些蹲点调查。

  1964年9月底,刘少奇同志看到某省委书记一篇讲话后随即专门写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严肃地说:你讲话中任何一段、任何一句都找不出错误,但没有实际内容,犯了一次教条主义错误。“原因是你已经严重地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此,我们要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做,则官越大,真理越少,官做得越久,真理也越少”,就只能凭自己头脑里想象的和文件上规定的许多框框办事。这封信今天读来,依旧让人感到震撼。

  我们还应当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公务员队伍中“三门干部”正在逐渐增多。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是不少新公务员的成长路线图。“三门干部”理论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少有保守思想,使公务员队伍更具活力和朝气。但“三门干部”也普遍有个不足,就是对基层不太懂,对群众不太懂。他们往往能在大会上滔滔不绝,却不大会和群众谈心沟通;能走省出国招商引资,却不善于走街串户排解民忧。搞些蹲点调查,对“三门干部”更为迫切。

  《人民日报》 ( 2007-01-05 第04版 )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