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1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余丰慧
为了让市民坐上又便宜又便捷的公交车,保障低收入者出行,北京市政府“钱袋子”里分给公共交通事业的那份儿越来越多。地铁开新线、IC卡狠打折、换新公共汽车、盖封闭站台……与老百姓出行相关的大事小情,桩桩件件都有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公交优先”的概念实实在在地反映在财政投入的账面上。眼下,财政资金对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投入,已经从每年的数十亿元上涨到了每年数百亿元,年增长超过了50%(1月3日《北京日报》)。
当笔者看到央视经济频道记者的采访,知道在北京刷卡坐车花4毛钱就够时,确实感到很吃惊。公交车票价变便宜了,直接受惠的无疑是以公交车为主要出行工具的普通百姓,北京的这一举措堪称“以民为本”。
对公共交通给予政策倾斜,也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其他省会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影响大部分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解决城市百姓出行问题,政府责无旁贷。但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交通体系也是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建立一个以商人投资为主,以赢利为目的,票价高、百姓负担重的公共交通网,还是建立一个由政府财政投资,不以赢利为目的,为大众服务,普通百姓都能够负担得起的公益性公共交通网呢?北京选择了后者。
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北京市财政共投入241.17亿元支持公交车、地铁等公交事业发展,支持资金逐年攀升,平均每年增长52.89%。同时,投入34亿财政贴补,推行低票价制度。这些财政资金实实在在地投入到了民生项目上,真正体现了财政资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
北京倾力打造“百姓”公交,切实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北京作为祖国首都,人口多,外来人口流动量大,打造“百姓”公交,落实“公交优先”的难度最大、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数额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下决心挤出巨额财政资金,发展惠及百姓的公共交通,确实值得其他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