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感觉如今社会涌动着一股欲除高考而后快的冲动,一个个改革方案像廉价的萝卜白菜一样涌向公共空间。前天刚有专家提出“老师推荐学生上大学”的改革建议,昨天又传出“改革一次考试为7次考试”的专家方案。不论这些改革是货真价实还是自言自语甚至是独奏“狂想曲”,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非常明显,社会对改革高考的呼声非常高,这刺激着教育部门和教育专家不断抛出新的改革方案。高考改革不是近一两年才开始的事儿,已经有过多年的理性思考和改革试错,教育设计者应该在多年的高考改革试错后,就新的改革方案明晰几条原则。
笔者以为,原则应包含以下三种理性:首先,新方案是不是比现在高考更公平?众所周知,当下的高考虽然有许多弊端,但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公平性非常强,即使有弊端也是大家公平地承受。在公平性问题不断的中国,高考的公平弥足珍贵,甚至成为社会公平的底线,一个贫穷者最起码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命运———这也正是人人痛恨的高考多年来未撼动的原因,新的改革方案一定不能伤害这种公平,至少不能比现在的公平差。第二,能不能从根本上消弭或至少能缓解应试教育,公众对高考的痛恨也正因为其导致了应试教育,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也在于应试教育,如果一种改革方案连应试都缓解不了,那这种方案毫无意义。第三是改革的成本高不高?如果一种改革虽然既能实现公平又能消弭应试,但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非常高,那也不行,因为高昂的改革成本最终会落到各种学费中,既有的高中和大学学费已经让公众难以承受。
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