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12月24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点评: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冲击本土节日,引起了舆论对民族文化的反思,过洋节还是过土节一时争论不休。毫无疑问,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本民族好的传统文化习俗是一定要保留和发扬的,但与此同时,也应思考国产节日遭致冷落的原因,传统节日也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创新,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外来节日,既不可崇洋媚外,亦无必要一律加以排斥。
当年那个运动,叫“破四旧”,反“封资修”。细细数来,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在当反之列,最后只剩下张铁生的一张白卷。记得那时在农村,借到一本《安娜·卡列尼娜》,夜里读得有味,脸红耳热,结果被队长发现,挨了一顿批,说是满脑子的外国毒素。今天是不反封建了,那是传统文化,但仍然要反西方,那是霸权文化。阶级的内涵置换成民族的内涵,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尽管照“十博士”的说法,多数青年人对圣诞文化其实一无所知,远远谈不上思想上的认同,比起看《安娜·卡列尼娜》所中的毒要浅多了。 该倡议的发起人称:“拒斥西方文化是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命题和必要工作”。这自然是用心良苦,令人感动,但如果一个文化要靠拒斥他国文化来复兴,这文化是不是也太脆弱了?全球华人都过春节,也没听说哪个国家要禁止(除了从前个别亚洲国家),以防止东方文化的扩张。那些“非我族类”也毫无我们那种民族觉悟,逢到春节都要开车去华人区,看舞狮子龙灯,买点便宜商品,然后尽兴而归。文化交流是讲个平等的,所以我建议“十博士”,等到别国开始禁春节,再来谈禁圣诞节也不迟,如何? 照他们的主张,来自西方的器物、观念和习俗,多了去了:元旦、五一、共和制、公历纪年、高速公路、互联网络,要禁也禁不完。何况还得考虑实用性,如果都像倡议书的结尾,采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那倒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在多元社会,“十博士”要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这是个人的选择和自由。问题在于,某些提倡国学的人,总想借助权力,把个别人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凡事都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就未免有点大言欺世了。 既然我们今天已经承认了多元化,就不应当内外有别。在国际上要求多元,在国内又要强迫一元;热爱自己的文化,却又反对一切外国的文化,逻辑上首先就不通。近日《参考消息》转载一篇文章,说中国人手中配备了两把万能钥匙,一把是“国际接轨”,一把是“中国特色”,涉及国际接轨的多是硬件部分,涉及软件部分的都是“中国特色”。那个外国记者满腹狐疑,说中国人真行啊,似乎永远有道理。我读了先是笑,继而想到他话中有话,他把部分国人看做是全体中国人的代表了——心里顿时悲哀起来。 因为他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据新民网称,有六成的网友支持抵制圣诞节,即使那些支持过圣诞节的人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一再申辩只是图个轻松、热闹,并没有受西方文化影响。好像一沾上外国的边,就成了汉奸卖国贼,就像当年不敢沾阶级敌人的边一样。 南斯拉夫作家达尼罗·基希曾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盲目的激情,有这种情绪的人不在意他的家庭、工作,他自以为知道他的人民的基本价值,他对别的民族不感兴趣,一切民族对他都是异己。他整天想的就是,如何解决时代的问题,保护民族及其声望,支持其传统,执行公共使命。 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景凯旋) |
——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耶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
……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
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
西历二○○六年十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