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土洋之争”,空谈无益
2006-12-25

2006年12月25日 来源:南方日报 

    今天是西方的圣诞节。几天甚至十几天之前,大大小小的商店、酒店、餐馆已经洋溢着浓浓的圣诞气氛。几乎与此同时,“土节”与“洋节”之争的声音照例响起。今年更热闹,北大清华等“名校和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了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慎对圣诞节,说是要借此“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把圣诞节在中国的流行基本上上升到“文化侵略”的高度,对广大过圣诞节的人们有没有醍醐灌顶之效,需待时间的检验。按博士们的观点,国人是“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也就是说,国人过洋节简直过得浑浑噩噩。这个指责毫无道理,且不云“橘逾淮则为枳”,国人其实图的就是一个高兴,也根本没有信奉耶稣的意思。12月22日《环球时报》有一篇转引《印度教徒报》的文章,说“去年圣诞前夕聚集到(北京)宣武门教堂的数千人中,多数是20出头的年轻人。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嘻嘻哈哈排队等待对他们来说似乎毫无宗教意味的时刻”。

    我们得有一点庆幸,庆幸圣诞节永远不会重叠春节,如果“狭路相逢”的话,我们也许败得更惨。年初“元宵节”和“情人节”不期而遇,“汤圆”不敌“玫瑰”的一幕想必人们还记忆犹新。中国传统节日的“病因”谁都知道,那就是其内涵已经丧失了对时人的吸引力,博士们说的“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表述高雅而已,一个意思。现在的问题并不是找病因,而是“开药方”。在前天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多位民俗专家开出的药方居然是:目前重大的传统节日没有放假,压抑了大众的文化情感。按此逻辑推理,端午、中秋都放它一假,是不是就能得到振兴呢?

    当西方用坚船利炮轰击我们、让我们饱受耻辱的时候,我们悟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因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现在,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的‘软力量’在中国进行渗透和扩张”。他们能渗透进来,而我们扩张不出去,实际上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耻辱。我们首先应该正视传统节日的缺憾以使之如何与时俱进,要让自己的国民喜欢那些未必就失去了魅力的节日,而一味地指责过洋节的人“文化集体无意识”是无济于事的。还是《印度教徒报》的那篇文章说:“中国制造了全球约70%的圣诞饰物,包括几乎所有的人造圣诞树。这些来自农村的工人对自己为之整日忙碌的这种节日一无所知。但是,每当圣诞节来临时,他们经常是最快乐的一群。”

    节日让人们快乐,这就足够了。非要土节、洋节来个泾渭分明,跟当年经济发展争论“姓资姓社”也许差不多,没有丝毫意义。总而言之,“国人是否该过洋节”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年年、次次都是目前这种谈法的话,实在属于空谈,谈之无益,不谈也罢。(庞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