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所谓的平安夜,于我可一点也不平安。
刚刚在0点的钟声敲响时脱衣躺下,手机便无比“锐耳”地响了起来,本以为是哪位有着狂热圣诞情结的MM专门等着这个时刻送祝福呢,谁知竟然是单位保卫科告知我离开办公室时没有关空调。
待我重新穿衣起床,赶到办公楼下等了与我同一“遭遇”的
现在正是又一个圣诞节静静的黎明。安静怎能让人不觉地思考很多很多的东西。
我不知道,当都市里黄皮肤、黑头发(还有些自定义的颜色)的追风男女为“圣诞狂欢”、“圣诞派对”、“圣诞抢购”“圣诞幽会”等等先是“处心积虑”再又“大肆疯癫”的时候,当我们本来不应该沾染物欲的童男、童女们在一睁眼就要看昨晚在床头准备的袋子里装了什么礼物,然后相互炫耀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
这样的一阵风之后,当我们瘪了腰包,随着圣诞树的推倒之后,圣诞给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东东到底在哪里。
我讨厌这样的节日,虽然知道“讨厌”不对。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何况“讨厌”本身还是不利于自己健康的一种坏情绪,但是想到由这样一类的外来节日衍生的种种无聊的狂热和媚俗将来对孩童的“戕害”,我还是想说:
“滚蛋吧,媚俗者的圣诞!”
对于所有热衷于“过圣诞”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是基督教徒们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但是又有几人知道“圣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另一种解释:圣诞在古代还指孔子诞生的日子。
关于国人应不应该过圣诞的讨论,太多,就像对每一个形成“中国特色”的洋节日一样。现在,好像有这样的一个怪圈,所有外来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很容易就能够在中国这个本来很有传统味道的国度里得到肥沃的土壤,像一枝黄花一样不仅扎根还有蔓延之势,如同盲目地哈日、哈韩。除了我们的出土文物或许还能得到少数人的瞻仰之外,几乎所有“Made in China”的东西跟西方的——甚至是出了国门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同样的东西比起来就成了不屑一顾的对象,甚至是该被摒弃的垃圾了。这样的东西有物质的、有文化的。
哈哈人家先进的物质、科技文明,兴许还是一件好事,可是当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因为种种并不应该滋生在这个土壤中的元素而动摇地时候,当我们传统的文化阵地失守,当我们的精神遭蚀,那又将是怎样可怕的事情。
喜欢追“风”本来无可厚非,或许还能成为好事情。如果我们对一股股“新风”真的能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我们呢,往往做到的是矫“形”而误“神”。
当外国人在他们的这样的节日追求精神的富足,灵魂的净化的时候,我们却只是帮忙拉动了一下“内需”,陡增了点GDP,表面上“罗曼”了一把,也“蔕克”了一把罢了。
现在,因为国人的热衷,“进口节日”越来越多了,什么“万圣节”、“情人节”之类,据情人节来说,每年的
现在,还是有人开始在“要不要过圣诞”的问题上开始做些正面的文章了,据说在凤凰卫视上北京的十个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还据说,今年的圣诞节,“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赖尔,香港特首曾荫权都不约而同使用新年快乐而非圣诞快乐来庆祝新年。美国人现在已经开始注意到像圣诞这样的宗教节日已经不适合在全民中庆祝。因为美国宪法规定政府不得将某种宗教立为国教或对某种宗教予以特殊偏爱。现在美国政府开始注意多种文化的互相包容,考虑到国内的众多的其他宗教信徒及无神论者,国家将对圣诞节有所限制,比如:圣诞树改称节日树,圣诞假期改为新年假期,甚至在某个州员工禁止在岗位上说圣诞快乐。”
“不仅美国人开始反思圣诞节,欧洲人也在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圣诞运动,现在的西方主流声音是抵制商业化的圣诞节,使圣诞回归到传统的宗教精神。首当其冲的便是圣诞老人。现在大家看到的红衣白帽的圣诞老人其实是可口可乐公司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告宣传形象,而圣诞帽更是他们的广告宣传品。大概可口可乐公司非常乐意看到圣诞老人满世界跑,而满世界人都戴圣诞帽吧。欧洲人认为这种圣诞老人有违宗教精神,是世俗化与商业化的代言人。因此,欧洲集体抵制圣诞老人及美国式的商业化圣诞节。欧洲人倾向使用圣·尼古拉斯作为圣诞老人形象,此人历史上曾是位大方的主教,被认为能很好地代表宗教精神。”
我们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舍弃无聊的媚俗吧!抛弃无味的喧嚣、浮华,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让精神回家!
朋友们,让充斥我们耳鼓的“剩蛋快乐”赶紧滚蛋,最后挂一句:新年快乐!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新气象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