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节则在公元336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为圣诞节。其实哪一天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是为纪念救主耶稣降生。
由于圣经记载耶稣生于夜间,故传统称12月24日夜为"圣诞夜"或"平安夜"。 [全文]
争论,在圣诞节来临之前》》》
在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这些博士们呼吁:“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圣诞节在中国的风行,确实热到了极至。而与之相比,蕴藏诸多传统文化符号的传统节日则日益“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认为洋节以及洋文化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传统文化,关于呼唤国学、拯救传统的声音屡屡响起。博士号召“抵制圣诞”也无非基于此。弘扬传统非常必要,然而,由此不能绕开的疑问是:“传统没落”与“圣诞盛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圣诞节之所以在国内引发追捧,除了文化的吸纳因素之外,圣诞节本身附着的现代元素“迎合”了新生代国人的“文化口味”,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思想日益开放,传统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空前升级的“文化需求”,当来自于西方的文化元素在思想的开放中悄然而至之时,“接受”就成为自觉。而且,西方文化形式的丰富和灵活,恰恰弥补了受传统文化浸染而显得单一僵化的心灵空虚。文化的需求为商业所推波助澜,圣诞节式的狂欢就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风靡起来。 [全文]
为什么要抵制圣诞节?按这些博士的说法,就是“西洋文化已是狂风骤雨,中国文化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这些精英话语听来太费力,翻译成大白话是:不能再过圣诞节啦,不然中国文化就要被西洋文化灭了,从此国将不国……
有忧患意识不是坏事,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变成杞人忧天。如今的年轻人很喜欢圣诞节不假,但他们过的圣诞节早已没了西方圣诞节的宗教信仰色彩,只不过像情人节、光棍节一样,成为宣泄情感、放松自己的载体罢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热衷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并没有因圣诞节等洋节就排斥传统节日,不再过春节、中秋了。到现实看看,一到春节,再新潮的年轻人不也打道回府,在传统气氛里接受“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教化?只不过,他们的烦恼是传统节日的形式太单一,缺乏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过得不够开心。[全文]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12月20日下午,新民网分别与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动的发起人取得联系,活动发起人王达山对新民网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见12月21日《新民晚报》)
面对“洋节”的汹汹来势与步步进逼,现在“家节”确实面临着“式微”的尴尬。为此,一些学者与民间人事,从保护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侵略的角度,或者呼吁“拔高”传统节日,或者呼吁抵制“洋节”。前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纪宝成先生两年前在“首届中国社会发展政策高层论坛”上就曾疾呼,“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以便“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今天的作用”,使之“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者则如此次北大、清华,包括人大的几位号召抵制“圣诞节”的博士。其实,不管是要人为“拔高”自己的节日,还是“贬低”或“抵制”别人的节日,都是有违文化发展规律,也是对自身传统文化不自信的一种极端表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