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圣诞节”更象一次自我炒作
2006-12-22

2006年12月22日  来源:红 网 

    圣诞节就要到了,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北大、清华等名校的10名博士发出倡议书,号召国人抵制圣诞节。(12月21日新民网)
   
    为什么要抵制圣诞节?按这些博士的说法,就是“西洋文化已是狂风骤雨,中国文化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这些精英话语听来太费力,翻译成大白话是:不能再过圣诞节啦,不然中国文化就要被西洋文化灭了,从此国将不国……
   
    有忧患意识不是坏事,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变成杞人忧天。如今的年轻人很喜欢圣诞节不假,但他们过的圣诞节早已没了西方圣诞节的宗教信仰色彩,只不过像情人节、光棍节一样,成为宣泄情感、放松自己的载体罢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热衷过圣诞节”的年轻人并没有因圣诞节等洋节就排斥传统节日,不再过春节、中秋了。到现实看看,一到春节,再新潮的年轻人不也打道回府,在传统气氛里接受“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教化?只不过,他们的烦恼是传统节日的形式太单一,缺乏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过得不够开心。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依然通过团圆饭、拜年、闹花灯、舞狮、中秋赏月等生活细节与场景,在年轻人心中烙下印记。这10名博士只看到传统文化受冷落的表象,而没有看到它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传承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区区几个洋节就可摧毁的。
   
    10名博士“抵制圣诞节”的倡议,有一个理所当然的论据——洋节大行其道,导致传统节日衰微。这个论据本身就有问题,传统节日受冷落,真是圣诞节等洋节的罪过吗?换句话说,抵制圣诞节,传统节日是否就能迎来春天呢?
   
    说到根本,传统节日式微,是迈向现代化的我们因过于追求经济增量而忽视传统文化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否定之否定,在重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后,在法律保护、公共政策引导等层面,给传统文化新的成长空间,以更时尚、鲜活的方式介入公众生活。
   
    如果无视这点,则无疑是在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寻找“替罪羊”,不但无助于解决传统文化保护这个问题,还可能为狭隘的排外情绪煽风点火。
   
    看完近来热播的《大国崛起》,我有一个强烈感受:大国的崛起除了经济、军事的崛起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外向开放的、善于汲取外来文化优点的大国文化心态。这体现在节日上,必然是多元化节日和谐共处,互通有无,而不是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紧张对立。这一点在那些国际化都市无不得到很好的印证。
   
    所有这些,想必学富五车的博士们不会不知道。基于此,我怀疑他们公开呼吁“抵制圣诞节”,真是为传统文化忧心吗?如果是,我觉得他们太迂腐闭塞了,应该回到现实中来,多一点国际视野,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强势,不是靠抵制外来文化就可“毕其功于一役”的,毕竟全球文化的大流通、大交流是谁也无法阻挡的趋势。
   
    如果他们不是出于真心,那么,“抵制圣诞节”就是一次哗众取宠的自我炒作。谁都知道,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一个敏感话题,谁以绝对传统主义的姿态发布宣言,总能惹来无数的好评,让自己迅速成名。(圣诞节 作者姓名原文出处如此,编者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