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能拯救传统吗?
2006-12-22

  2006年12月22日 、 来源:人民网 

 12月25日是西方传统的圣诞节,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

    在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这些博士们呼吁:“每值圣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圣诞树,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圣诞信息;数以万计的圣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圣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圣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凡此种种,皆表明我们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

    圣诞节在中国的风行,确实热到了极至。而与之相比,蕴藏诸多传统文化符号的传统节日则日益“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认为洋节以及洋文化正在彻底颠覆我们的传统文化,关于呼唤国学、拯救传统的声音屡屡响起。博士号召“抵制圣诞”也无非基于此。弘扬传统非常必要,然而,由此不能绕开的疑问是:“传统没落”与“圣诞盛行”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圣诞节之所以在国内引发追捧,除了文化的吸纳因素之外,圣诞节本身附着的现代元素“迎合”了新生代国人的“文化口味”,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年轻人的思想日益开放,传统的文化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空前升级的“文化需求”,当来自于西方的文化元素在思想的开放中悄然而至之时,“接受”就成为自觉。而且,西方文化形式的丰富和灵活,恰恰弥补了受传统文化浸染而显得单一僵化的心灵空虚。文化的需求为商业所推波助澜,圣诞节式的狂欢就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风靡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圣诞节的狂欢”超越传统节日模式盛行至今,根子就在于其具有传统节日所不具备的“现代”文化气息。也就是说,“传统的没落”根源在于自身形式的固有和不创新,而不是“圣诞入侵”。外来的圣诞节只是一种载体,没有“圣诞”也会有其他的“节日”对传统取而代之。

    “抵制圣诞”根本无法拯救“没落的传统”。只有依靠自身文化的反思和创新来达到传统的复兴,而不是把导致“传统没落”的帽子扣给外来文化。这种心态固然是激情和忧患的,但也是狭隘的。如此“抵制”来“抵制”去,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抵制”的其实就是传统复苏的最好时机。(陈一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