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传承近800年 草原牧民热衷祭祀“苏勒德”
2006-12-20

  新华网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20日电(记者 王欲鸣)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草原上的牧民,每天清晨都有点桑(把柏叶、檀香、炒米用火点燃,也称作薰香礼)、诵读《苏勒德桑》的祭祀习惯,并将祭祀苏勒德视作命运吉祥和门户兴旺的寄托。

    “苏勒德”是蒙古语,意为徽标。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统一大业,苏勒德作为蒙古帝国国旗,在蒙古汗国时期被誉为所向披靡的战旗和所向无敌的战神。

    据统计,目前乌审旗蒙古族共有9291户,其中8640户在门前立有苏勒德祭坛,占总户数的93%。未立苏勒德祭坛的蒙古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改变祭祀的习惯,这种风俗在当地几近完整地传承了近800年。

    乌审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苏勒德文化之乡”。乌审旗旗委书记包崇明表示,苏勒德在乌审草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其文化渊源博大精深,必须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

    苏勒德种类较多,传承较为完整的有九足白徽、木华黎苏勒德、噶尔丹苏勒德、库图克台黑缨苏勒德、哲别苍缨苏勒德、查干苏勒德等。

    2004年9月,乌审旗民间蒙古学专家嘎尔迪利用长达20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并成功恢复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蒙古汗国时的九足白徽。

    千百年来,苏勒德作为蒙古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一种特有的标志,竖立在蒙古族居民的门前。其外形为两根旗杆的顶端有一个似“山”字形的金属标,标尖的下面是一盘瀑布般的皂色鬃缨。旗杆一般高九尺,杆径两至三寸。两个旗杆中间是一个砖砌的桌台,与旗杆合称“桑更苏日”,是天马行空、神采飞扬的意思。

    包崇明说,从过去祭奠英雄往日的辉煌、祈祷平安到今天的文化传承、尊老敬祖、礼教子孙、勤俭持家、和谐相处等,苏勒德文化是乌审旗人民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

    据蒙古历史文献专家乔吉介绍,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夫人和儿子在今乌审旗境内向皇太极投降,缴出了金印,但并没有缴出旗和徽。因此在乌审旗境内遗留下蒙古汗国诸多旗和徽,使乌审旗成为蒙古汗国旗、徽圣地。不过当时蒙古贵族是在完全秘密状态下供奉起这些旗、徽的。

    目前,乌审旗政府开始制定经济补贴制度,对民间苏勒德文化传承人实行生活补贴,并通过影视作品、节庆活动、建民俗博物馆、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创作文艺作品等丰富苏勒德文化的内涵。

    同时,成立苏勒德文化民间组织,实行民间组织与企业联合,通过产业化运作为苏勒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保证。(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