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都市“拼客”族:“拼”出来的幸福生活
2006-12-18
 2006年12月18日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如果你今年过年不回家,如果你可以考虑和一个陌生人‘拼’吃年夜饭,请联系我,我的QQ号码是:XXX”新年临近,一位网名为“COCOCLO”的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在网上留下了这样一段帖子。

    时下,拼车、拼房、拼吃、拼玩、拼购等众多“拼”消费已成为都市青年人的另类时尚,“拼”的项目几乎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随着都市“拼”客一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在营造节约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在给城市公共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资料图片

    “拼”者谋共“赢”

    白领圈中流行一句顺口溜:“买车太贵,挤车太累,打的不实惠,还是‘拼’车最对味”。“拼”车类型多样,如上班“拼”车,旅行“拼”车,求职“拼”车等。

    “本人出发地‘虹口区鲁迅公园附近’,上班目的地‘南京西路仙乐斯广场’,欢迎‘拼’车同往。”这是上海某外企职员西雅留在拼车论坛上的帖子,路线一致者纷纷跟帖,在网上达成一致后,四人一组约定时间地点一同打车前往,原来40元的打的费分摊下来每人10元。

    “拼”车并非白领专利,类似“明天面试,‘拼’车请投条”的信息发布,在上海各大高校就业论坛里也屡见不鲜,对“拼”车者来说,这意味着“用比公交多一点的费用享受小车的潇洒,经济实惠!”

    吴倩倩是江苏来上海求学的大学生,大四刚毕业、现正在上海古北商业圈世贸商城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实习的她,加入了“拼”房一族。她在网上找到了一套月租3000元的三室一厅房与其他两位合租,租金平摊后,每人1000元。“一个人租房少则数百,多则数千,想来想去还是拼房划算。”吴同学说。

资料图片

    “和我住一套房的都是陌生人,但这并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吴倩倩认为这种“互助”式消费,是既经济又高效的生活方式。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很多写字楼的白领都面临着吃饭难题,顿顿吃快餐没营养,天天吃小炒伙食费又太高,久而久之,“拼饭”成了某些白领一族的午餐方式。每天中午8-10人一起到附近的饭馆点菜,每人开销10-20元,就能品尝到一大桌菜肴,既经济又丰盛。

    “爱‘拼’就会‘赢’”似乎已成为当今不少都市青年的生活理念。“只有想不到,没有‘拼’不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拼”现象无处不在,同学之间“拼”吃一桌菜肴,邻居之间“拼”用一条宽带网线,朋友之间“拼”卡消费一定额度换取精美礼品,兴趣相投者还可“拼”游节约旅途成本……

    据调查显示,“拼”客族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以青年白领、学生人群为主,他们时尚却不奢侈,他们认同“花钱少,办事多”的生活方式,期待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追求全方位的品位生活。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分析,大中型城市起始地之间距离相对遥远,人们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生活成本高,客观上使消费者有了“拼”的需求,加上网络的普及,使具有相同行为目标的伙伴们很容易快速建立联系并聚集在一起,以上主客观因素为“拼”客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资料图片

    “拼”消费 “赢”社交

    “拼”消费以大家组合去做同一件事为特征,目的是共同负担原本一个人负担的消费。这和通常我们说的“AA制”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拼”客通常以网络为媒介。

    一项对“拼”客族的心态调查显示,43.6%的人觉得“这种‘互助’是节能、高效的生活方式”;17.5%的人认为“‘拼生活’是每个年轻人生活的起点”;还有58.1%的人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压力太大”。

    都市“拼”一族认为:“拼”体现的是节约,倡导的是合作,且“拼”客双方都是临时消费伙伴,公平分摊成本,不用欠下“人情帐”;持反对意见的消费者则认为,“拼”消费将人与人之间的消费界限划得太过清晰,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情味”。

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则认为,“拼”消费符合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营造了理性且节俭的消费文化,在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种消费方式,能达到多赢,值得提倡;但另一方面,由于“拼”客大多为陌生人,选择“拼”的对象时须谨慎。

    记者在采访时也注意到有这样一种“拼”现象:王女士是上海普陀区某商品房业主,她每天早上收取少额费用,为上班地一致的小区居民提供顺风车,“费用收取是其次,交朋友才是目的,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之间的人进行信息交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朋友圈。”王女士说,她对“拼”客的素质有要求--年龄相近、层次相当,比较好沟通等,“搭过我顺风车的人都成了好朋友,我很享受这样的交友方式。”

    记者采访“拼年夜饭”的网友COCOCLO,他表示,过年,除了吃饭喝酒图个热闹以外,更重要的可以寻找有相同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朋友聚会、交流……

    于海表示:“拼”客族的壮大,不仅仅是青年人消费观念的变化,更是传统人际交流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惮于和陌生人打交道,他们不满足于在熟人之间寻找同质资源,更乐意通过发展陌生伙伴来拓展自己的交往圈,获得新机会。

    于海认为,拼客族的发展,反映了青年人对人的尊重、善意、接纳和信任,是建设和谐社会最需要的道德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民间互助形式,它突破的是人际间的防范,收获的是善意沟通,进步的是社会文明。

  “拼”客经济:有“赢”也有“险”

    “拼”客模式催化了越来越多“拼”网的诞生,就拿以“拼”起家的某网站为例,现已有注册会员3万多人,每天的浏览量达到10万左右,网络为拼客们搭建了便利平台,也催生了“拼”客经济。

    譬如:与日俱增的“拼”房需求,使得扮演“二房东”角色的人群越来越多,他们把大户型房分隔成若干个小房型,出租给不同的“拼”房者,收取“拼”金赚得租金差额,利润非常可观;“拼年夜饭”受到一部分在异地打拼事业、节日期间仍须“坚守”岗位的年轻人的青睐,不少饭店也打出了提供“拼饭”服务的促销招牌,吸引饭客眼球;以“拼”车为例,当私家车提供“拼”服务时,以3人计算,每人每天收取5元费用,一个月下来,就能额外获得450元“油费补贴”,

    但在利益的背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拼”房虽为租房者节省开销,却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滋生了安全隐患;“拼”饭时,有时会遭遇一些“拼”客趁吃饭间隙借去洗手间而溜走,逃离付费;对于“拼车”,没有运营许可证的私车车主,通过“拼”车获得“燃油费补贴”,其行为类似于非法营运,扰乱了出租车行业的正常秩序,且一些问题难以回避: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双方应各负什么责任?如果遇上一个不良车主或者不良乘客,“拼”车者的权利又如何得到保障?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冬认为,“拼”网对于“拼”客填写的个人信息缺乏核实能力,一旦发生矛盾,“拼”客难觅踪影。吴冬建议,绝大部分的“拼”行为可以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签订协议,来规避口头约定可能导致的权利矛盾;至于风险比较大的“拼”消费,“拼”客可购买“意外险”。

    警方则提醒广大“拼”客,由于大多数“拼”消费是属于随机行为,“拼”客在“拼”消费时容易误入陷阱,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防怀有不良企图的人打着“共同消费”的旗号进行欺诈。(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