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校正错位的生命伦理
2006-12-13

      12月11日《东方早报》刚刚报道了一名北大学生干部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一只溜进学校图书馆的流浪小猫杀死的悲剧事件,12日的《都市时报》又披露了昆明市一位名叫桂鸿祥的公务员当着狗妈妈的面踩死5只仅仅出生26天的狗宝宝的惨剧。接二连三发生虐杀动物事件激起了网民的强烈不满,在一片谴责声中,有一种声音格外刺耳。如一网民在搜狐网上发帖称,媒体为什么总关心虐猫杀狗事件,多关心一下弱势群体吧。还有一位网民则说,毫无疑问,该人值得谴责。但我有一点不明白:不知道大家看过武汉的公交车司机被打的视频没,我是昨晚才在CCTV上看到。这段视频也上过网,可为什么没被顶起来呢?关心动物应该,可关心人更应该。

      这类观点很有代表性。10日的《青年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先爱人,然后爱动物》的时评,论者就12月7日,深圳动物园上百名员工离开工作岗位,打出横幅,向深圳野生动物园管理部门讨要加班费及社保,造成众多游客被拒门外,园内近万动物无人管理,猴子饿到吃水草充饥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认为人类与自然物种和谐共生是人类世界的美德,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法则。然而,实现动物权利的前提是捍卫人的生存权利,人类必先学会爱同类爱同胞,才可能培育出对异类和他群的爱心。槲钡亩物保护主义是应该被摈弃的,因为它可能隐藏着对人的权利的伤害。这种貌似天经地义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将爱人与爱动物之间划出先后,这是一种错位的生命伦理观。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一开始就把生命设定为低级、高级的序列,似乎处在高级序列中的人先天地具有对处于低级序列的动物任意处置役使的权力,即使讲爱也要分出个先后多少。这种观点影响了无数人众,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就是到笛卡尔、边沁、康德这一代所代表的近代欧洲哲学——伦理学传统,还认为同情动物的行为是与理性伦理无关的多愁善感。正是这种认识,不仅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性,也造成了人与动物的疏远性。值此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时代已经把克服这种疏远性的历史重任赋予了当代人。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生命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生命都是平等的。阿尔贝特.施韦泽(有的译为施怀泽)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创立了全新的敬畏生命伦理。对施韦泽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敬畏生命不仅要求敬畏人的生命,而且要求敬畏动物和植物的生命。他不满足于欧洲哲学否定善待动物和善待人类是绝对相同的伦理要求的传统,强调要“把爱的原则扩展到一切动物。”这就是说:“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生命伦理至此翻开了全新的篇章,他把有限伦理发展为无限伦理,掀起了一场伦理学上的革命。而今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已经作为常识普及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尤其需要进行这样的生命伦理启蒙。

      无论是对那位北大学生干部而言,还是对这位名叫桂鸿祥的公务员来说,他们之做出残杀小动物的恶行,根本原因就在于脑子中存在生命等级秩序的意识,因而不懂得敬畏生命。在我国尚未出台如何处罚虐杀动物管理规定的情况下,对他们只能进行教育(而不是像小区居民那样群殴桂鸿祥)。怎么教育?是教他们先学会爱人再爱动物吗?不,而是先要教他们懂得众生平等、人与世界万物已结成了生命共同体的道理,敬畏一切生命,人应该像敬畏人的生命那样去敬畏所有动物的生命。所以说,《先爱人,然后爱动物》的命题应该改为:人连对动物、植物的生命都要敬畏,难道能不敬畏人的生命吗?

来源:腾讯教育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