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世界
2006-12-13

铁 凝

李 明绘

  最近,常有人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文学在社会上的轰动效应,慨叹现在的文学“远离社会中心”。但是我觉着,这对社会、对文学来说,可能恰恰是正常的。

  上世纪80年代,人们情感表达的途径没那么多,文学顺理成章地担当了这个角色。当时,文学和作家的地位都很高,有时几亿人争读一本小说。文学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创造了一个群星灿烂的局面。

  相对于那时的过于热闹,如今的文学也许没有爆炸了,没有骚动了,文学的辉煌、作家桂冠的光芒有些黯淡。可是,优秀与轰动,一定可以画等号吗?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走过来的很多优秀作家,还保持了他们那种稳健的势头,他们创作的作品比以前更优秀、更成熟。

  况且,仍不断有新锐作家给中国文坛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知识储备、艺术表现力,都远超当时的我们。我曾受邀做过一次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看了很多作品。他们都是无名作者,但正是在这种无功利的状态下,写出了真情实感。那次经历让我了解了网络写作者的生活状态和创作实力。我想,谈到文学,也不能忽略他们的存在。

  中国作协现在有7000多会员,但是在会外,仍然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我想,应该有大格局、大气象以更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去关注他们。

  对于文学的明天,我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相信人们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需求会是精神的。文学看似没有有形的力量,也无法让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所在。

  的确,目前总体上,读者是有些远离文学。但作家或许也应该自问一下:我创造了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吗?
巴金先生曾说,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我想,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人民日报》 ( 2006-12-13 第11版 )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