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拍南京大屠杀的思考
2006-12-13

四川新闻网 
 
  陈家兴

  《环球时报》11月27日报道,美国一个阵容强大的电影制作班底,正在拍摄以南京大屠杀为内容的影片,准备于明年正式公映。而一部名为《南京梦魇》的纪录片已在美国各地热映50多场,每场几乎都是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连走廊、门口和窗外都站满了人。读罢消息,感想良多。

  明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当年日本侵略者制造的这一惨绝人寰的血腥罪行,除了日本极右翼组织、政客和保守媒体诬为“捏造”和“谎言”外,世界上那些有良知的人没有忘记。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我们该怎样记住历史?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无疑,美国人正在拍摄的这部影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记得当初这部影片刚投入拍摄时,有消息见诸报端,不久就有一位读者在电话里质问,为什么要让外国人来拍这部影片?为什么要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民族的这段屈辱史?他言不成声,泣不成句,掩抑不住的又是对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我父辈的痛恨。我终于了解,他是基于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心理,认为民族的伤痛揭不得。只是他不明白的是,这样屈辱悲绝的历史,早已超越了这样的传统观念。

  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民族所遭遇的屈辱与苦难,不仅仅属于这个民族,也属于整个人类。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罪行,也是对人类的犯罪。为了人类的未来,人们必须铭记历史。有一句警语说得好:历史是一位好老师,你一次没学会,他就不断地重复,直到你学会为止。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没有国别、种族之分。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在心底里铭记那一幕幕血腥,化成奋发图强的力量,更应该在“怎样记住历史”这个问题,想得深、想得广、想得透一些。不能不承认,不是所有的国人都记住了近代屈辱和苦难的历史。相关重要的纪念日,重大的历史事件,许多人知之甚少,甚至根本就懵懂不知。原因尽管比较复杂,但与我们没能深刻思考“怎样记住历史”这个问题有相当的关系。

  我们应当明白的是,对于民族历史上的那些屈辱和苦难,藏拙、掩丑的心理固不可取,流于一般性的纪念、肤浅的活动、枯燥的文字更不可取。后者常常会使人变得厌倦、逆反,消解了历史的深沉,最终则使人们逐渐淡忘。这是民族的悲哀。

  实践表明,伟大的作品是保持历史的鲜活、帮助人们记忆、滋养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好方式。在许多国家,在每一段屈辱和苦难之后,在自己国家和民族经历了那些重大事件之后,都有一部伟大的作品传世,不仅滋养了自己的后代,也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产生良好的影响。比如,《战争与和平》等等。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经历的屈辱和苦难可谓多矣,产生伟大作品的时代背景已经足够多矣,然而,扪心自问,真正称得上伟大的作品不多。人们朗朗上口的四大名著,那都是古人的事了,今天呢,一百多年过去了,也该产生伟大作品了,我们的伟大作品呢?这作品并不是限于文学的,也可以是电影的,甚至其他的新体裁。关键是,我们应该产生这样的作品,我们也最有条件创造这样伟大的作品。笔者期待美国人拍摄的这部影片能成为撼世的经典,也期待有朝一日国人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