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青”现象隐藏了什么
2006-12-13

2006年12月13日 来源:广州日报 

    大中专毕业生主动回乡务农,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恰恰是由于城市竞争恶化,居住成本过高,而农村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

    因为“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浙江省台州市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非农业户口转农业户口的手续,重新回到农村,与父母一样成为农民。(新华社12月9日)

    有人在分析这些“新知青”现象的时候,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差别不大,所以,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回乡务农,在农村解决就业问题。

    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分析。大中专毕业生付出高昂的学费,毕业之后重新回到农村,决不是希望在农村寻找就业岗位。因为在农业生产边际效益递减的今天,选择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就意味着教育投资的失败。除非他们所学专业为农林牧副渔,必须到农村进行实践。在大中专毕业生选择的背后,有多少苦涩和无奈,值得人们认真分析。

    “新知青”现象说明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着巨大陷阱。中国城乡二元不平衡结构,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负外部性现象,大量农村人力资源被城市汲取,而农村发展后继无人。大中专毕业生主动回乡务农,从表面上来看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恰恰是由于城市竞争恶化,居住成本过高,而农村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这些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本来不应该也不需要享受农村集体土地这种特殊的社会福利,但由于他们自愿放弃城镇户口,回到农村,所以,当地不得不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分配给他们,从而使他们成为特有的“食利阶层”。只要拥有农村土地,他们就可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不必为找工作担心发愁。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之下,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被浪费,人才资源被闲置,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进一步扩大。

    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务农,说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改弦更张。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标志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就是建立若干个国际超大城市,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经营。事实证明,城市化不但不能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反而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大中专毕业生被逼回乡务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大中专毕业生很难有立足之地。随着城市商品房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日用消费品价格的不断提高,大中专毕业生在城市生活将会越来越艰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改造现有超大型城市结构、降低城市经营、生活成本之外,还必须考虑发展中小城镇,用城镇化代替城市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的“巨人症”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充满诱惑的陷阱,它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大中专毕业生。但是在昂贵的生活成本消磨下,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逐渐地被边缘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将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赶回农村田间地头,而是要改变发展思路,将城镇化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建设中小城镇,为大中专毕业生走出农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适宜的空间。中小城镇不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下降,恰恰相反,中小城镇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那些中小城镇,商品房的价格不会太高,日用生活消费品十分丰富,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小城镇,开始人生创业。这样的就业模式,既能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也能提供大中专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台阶。如果把大中专毕业生赶往农村,从事传统的低效率的农业生产,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将一事无成。(乔新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