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深度】大学生“跳回农门”为了啥?
2006-12-11

ICE 综合

   一大学毕业生: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当农民至少能分到土地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

    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曾经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资料图片

—————————————大学生新现象———————————

[深度]争当“新知青”:是农村好还是城里难?(图)

资料图片

    “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

    2005年7月,崔国利从江西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回到椒江,由于工作难找,在一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干起了临时工,月工资1000元左右。

    “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崔国利给记者算了一下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一个月房租费300元,餐费300元至400元,衣服、鞋之类的开销不算进去,每个月工资已所剩无几。“工资低,解决温饱问题还差不多,想买房子留在城市简直是天方夜谭。”他说。

    “虽然拥有城镇居民身份,但高房价、高消费的城市生活使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梦依然遥不可及。”椒江区公安分局政治处主任陈再灵说,由于在城市呆不下去,一些原籍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无奈之下产生了“不如归去”的想法。 [详细]

风云50年:从56元到数千元 中国大学生工资之变

50年前,一位大学毕业生领到的第一笔工资,是56元整;50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番了几十倍,达数百元甚至几千元不等。我们谨以此文记录建国50年来中国大学生“第一笔工资”之变,用小小的数字展示整个时代的发展进程。

    记者评述:动荡的年代,停滞的生活

    50、60、70,这三个年代,是中国建国以后非常特殊的三个历史时期,发生了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诸多深远影响国际国内的大事,但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比较缓慢,这种状况几乎持续了整整30年。

    20世纪50年代初,出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国家对公私合营企业的职工实行了“包下来”的政策。与此同时,国家实行了第二次全国工资改革,此后不仅国营企事业单位和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由国家直接管理,而且集体经济的工资也由国家控制。随时代产生的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人民群众生活所需计划供给和消费水平的低下,即便是备受尊崇的大学生群体也难以例外。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分配到各企事业单位的10来万大学生的工资基本都是相差无几,一般第一个月都在行政21级到23级之间,十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明显的变动。那时侯,中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月工资也仅在30元至60元之间,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大学生属于真正的高收入阶层。 [详细]

              —————————报系观点————————


华商报:要想想“跳农门”之后 

  时间往前推十几年,农家子弟考上大学被称为“跳龙门”,表示从此脱离农民身份,成了“城里人”,而现在光三个区就这么多学生从“龙门”跳回“农门”,岂不奇怪?

  之所以出现如此一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工资待遇越来越低;在城里生活的压力空前加大;把户口放在城市里,每年还要缴纳保管费等等。而对照农村户口,不但可以分到一定的土地,种点田种点菜,吃的有保障,生活支出没那么多,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村地区还会为村民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

  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青年学子们这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不能不引起重视。绝大多数从“农转非”变回“非转农”的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回到农村,只是把代表农民身份的户口迁到了农村。这样势必造成很多“假农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却占着一份土地。在农村土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那些真正农民所分得的土地和其他农业资源势必就要减少。[详细]


北青报:“新知青”返乡是被诗化的孤例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了“农门”。(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在网民的激赞和专家的肯定下,“新知青”返乡被大大美化了,仿佛可以寄予无限期待。笔者认为,台州“新知青”返乡只不过是诗化的孤例而已。

  首先,“新知青”返乡具有浓烈的时代个性。正如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班茂盛副教授所言,大中专毕业生争当农民,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其次,“新知青”返乡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台州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优势,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差距逐渐得到弥合。正如报道称,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土地在不断升值,一块位置稍好的宅基地就值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村民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个月还发给困难村民几百元最低生活保障费。[详细]


东方早报:新“知青返乡运动”的背后…… 

  被诗化的孤例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尚未淡出记忆的今天,“新知青”的“非转农”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台州“新知青”返乡只不过是诗化的孤例而已。首先,“新知青”返乡具有浓烈的时代背景。如专家所言,它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其次,“新知青”返乡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台州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差距逐渐弥合。由此必须承认,“新知青”返乡只是个案,不具普遍意义。这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利益考量,台州“新知青”返乡提醒我们两点:一是“长安米贵居不易”,城市使大学生不堪重负;二是加大力度消除城乡“剪刀差”仍是当务之急。

  江苏南京 王石川

  民营经济的助推之功

  笔者已在台州政府机关工作了五年,我认为民营经济的发达,才是让农村户口升值的深层原因。台州和温州民营经济的“浙南模式”,特点就是民营经济最初从农村发端。在这种背景下,台州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民营经济推动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城乡户籍分化制度,在一个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对于拥有经济自由的农民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壁垒效应,无法成为阻碍农民发展的桎梏。相反,由于土地制度硬约束的存在,农村户口反而会受益于土地壁垒,才会鼓励“非转农”的逆向流动,引发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热潮。民营经济让农村户口“化腐朽为神奇”,对于我们显然还会有更多的启示,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详细]

—————————众家杂谈————————


毕业生为何争跳“农门”?[图]

浙江台州市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将户口迁回原籍农村――

毕业生为何争跳“农门”?

 

  “香饽饽”争求――

  要满足几大条件 待遇等同村民



  一段时间以来,每天一大早,椒江区政府办证中心公安窗口前,都簇拥着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些来自台州农村的历届大中专毕业生,是来办理“非转农”手续的。

  公安窗口主任杨椒君告诉记者,这些人中不乏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她表示,“他们回原籍落户后,与当地村民享受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

  历来被人们轻贱的农村户口如今竟成了“香饽饽”,以至椒江区政府不得不在今年5月1日出台了《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农村落户实施办法》,规定1995年及以后毕业(肄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户口迁回原籍农村。但要满足3个前提条件: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和区(县、市)属集体企业正式录用;迁出时属农业户口;本人生活在原籍农村。

  据介绍,自2005年9月路桥区畅通“非改农”渠道后,黄岩、椒江两个区随后跟进。截至目前,3个区已帮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重返“农门”。[详细]


冯玉国:大学生跳农门凸显小城镇发展活力

 应该承认,现在城市户口依然具有相当含金量,生活成本提高的因素还不至于导致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将户口转移到农村。在这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那就是小城镇的快速崛起,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吸引力。

  试想,为什么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发生如此大规模的“非转农 ”,而在浙江台州市却发生了?笔者作为一个浙江人,对台州市的发展关注比较多一些。台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全国都非常著名,民营经济占整个台州市经济总量的95%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8.8万多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99%以上,涌现出了飞跃、吉利等一批著名的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台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高出6.6个百分点,比浙江全省高出2.0个百分点。

  台州市民营经济的壮大,加速了小城镇的发展,成为超越农村直逼城市的新兴发展区域,不仅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社会福利、公共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也都在迅速发生改变,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生活成本相对大城市也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非转农”跳进“农门”现象,不仅不值得担忧,反而值得欣慰,这说明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开始展现出其魅力的一面。[详细]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有感于台州5000名大学生争当农民



   在城乡二元体制高墙壁垒的时候,能够摆脱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城里人,是多少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奢望啊。对于一般的农家子弟来讲,能够把户口册上的“农业户口”一词前面加上一个“非”字,只有两种途径,一是考上大学、二是参军提干。在那个时候,“跳农门”就意味着“跳龙门”。

   曾几何时,城里的下岗职工多如过江之鲫,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农村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贫穷、落后、愚昧的状况,汽车、洋房在乡下也屡见不鲜。困扰了人们几十年的城乡差别难道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在我的家乡曾经盛行过一段时间的“卖城镇户口风”。看到农民兄弟把自己辛辛苦苦多少年积攒下来的一万多元,恭恭敬敬地递上去,而后捧一张“蓝印户口”回来,我的心中在为他们流泪。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城市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而乡下农民是拥有土地等部分生产资料的小私有者。当时“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也已经喊了若干年,为什么还有人要在无偿地抛却自己生产资料的同时,还要倒贴上巨款,换上一纸并不实用的城镇户口呢?抢劫?愚弄?还是骗取?我实在找不出一个适当的词汇来形容这一亘古奇闻。农民不乏农民特有的小聪明,他们之所以作这种傻事,只有“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这一说法才行的通。[详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