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川
2006年12月11日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了“农门”。(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在网民的激赞和专家的肯定下,“新知青”返乡被大大美化了,仿佛可以寄予无限期待。笔者认为,台州“新知青”返乡只不过是诗化的孤例而已。
首先,“新知青”返乡具有浓烈的时代个性。正如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班茂盛副教授所言,大中专毕业生争当农民,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其次,“新知青”返乡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台州具有较发达的经济优势,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差距逐渐得到弥合。正如报道称,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土地在不断升值,一块位置稍好的宅基地就值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为村民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每个月还发给困难村民几百元最低生活保障费。
由此,必须承认,“新知青”返乡只是一时一地的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笔者来自于中部省份的一个偏远县城,整个县城全年的财政收入甚至不如沿海地区一个乡镇的收入。在农村,即便是农忙季节,往往也是十室九空,精壮劳力携雏带幼到城里做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村办企业为零。试问,我要是返乡能有什么作为呢?
台州“新知青”返乡提醒我们两点:一是“城市病”的日益蔓延使大学生不堪其负;二是加大力度消除城乡“剪刀差”是当务之急,弥合区域经济差距也是重中之重。
(江苏职员)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