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1日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是什么让他们放弃城市梦,重归田园。
被诗化的孤例
在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尚未淡出记忆的今天,“新知青”的“非转农”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台州“新知青”返乡只不过是诗化的孤例而已。首先,“新知青”返乡具有浓烈的时代背景。如专家所言,它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吸引力,也折射出房价高企、社会保障不足等“城市病”。其次,“新知青”返乡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特色。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浙江台州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使城乡差距逐渐弥合。由此必须承认,“新知青”返乡只是个案,不具普遍意义。这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利益考量,台州“新知青”返乡提醒我们两点:一是“长安米贵居不易”,城市使大学生不堪重负;二是加大力度消除城乡“剪刀差”仍是当务之急。
江苏南京 王石川
民营经济的助推之功
笔者已在台州政府机关工作了五年,我认为民营经济的发达,才是让农村户口升值的深层原因。台州和温州民营经济的“浙南模式”,特点就是民营经济最初从农村发端。在这种背景下,台州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民营经济推动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城乡户籍分化制度,在一个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对于拥有经济自由的农民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其壁垒效应,无法成为阻碍农民发展的桎梏。相反,由于土地制度硬约束的存在,农村户口反而会受益于土地壁垒,才会鼓励“非转农”的逆向流动,引发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热潮。民营经济让农村户口“化腐朽为神奇”,对于我们显然还会有更多的启示,需要进一步总结归纳。
浙江台州宣华华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