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台传媒 日期:2006-12-10

在城乡二元体制高墙壁垒的时候,能够摆脱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城里人,是多少农家子弟梦寐以求的奢望啊。对于一般的农家子弟来讲,能够把户口册上的“农业户口”一词前面加上一个“非”字,只有两种途径,一是考上大学、二是参军提干。在那个时候,“跳农门”就意味着“跳龙门”。
曾几何时,城里的下岗职工多如过江之鲫,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农村也不再是过去那种贫穷、落后、愚昧的状况,汽车、洋房在乡下也屡见不鲜。困扰了人们几十年的城乡差别难道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未,在我的家乡曾经盛行过一段时间的“卖城镇户口风”。看到农民兄弟把自己辛辛苦苦多少年积攒下来的一万多元,恭恭敬敬地递上去,而后捧一张“蓝印户口”回来,我的心中在为他们流泪。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城市工人是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而乡下农民是拥有土地等部分生产资料的小私有者。当时“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也已经喊了若干年,为什么还有人要在无偿地抛却自己生产资料的同时,还要倒贴上巨款,换上一纸并不实用的城镇户口呢?抢劫?愚弄?还是骗取?我实在找不出一个适当的词汇来形容这一亘古奇闻。农民不乏农民特有的小聪明,他们之所以作这种傻事,只有“为了孩子未来的幸福”这一说法才行的通。
高校扩招了,农家子弟再也不用花钱卖户口了,他们可以公平地通过高考升入大学、跳出农门,但城市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那样的遥远。昨日新华社报道: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甚至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在内的名校毕业生,争当农民。截止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已有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非转农”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其前提是:未曾被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和区(县、市)属集体企业正式录用,迁出时属农业户口,本人生活在原籍农村。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古人劝学时说“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这句话今天看来要这样说了:“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郞”!事情真的令人费解吗?按照马斯诺的需求层次学说,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层面的生存需求,当一座城市不能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时,他们就必会寻求突破。之所以有5000名大学生争相回乡当农民,除了他们自身的城市适应能力外,难道与城市生活成本过高、不能提供足够就业岗位、社会保障能力不足没有关系吗?由之再联想到前不久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名校毕业生养猪社会也不必哗然”的说法,这倒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假如说当年农民花一万多元,买一个假的城市户口被涮了一次的话,那今天农家子弟花费数万元换得一张高校文凭,仍要回乡务农,岂不是又被涮了一次?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希望的肥皂泡一次次破灭,如果社会与媒体对此都保持认同态度,那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