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2006-12-09

转自: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6年是我国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后国家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力度最大的一年。回顾一年来的粮食形势,正如笔者在本报2005年12月24日、 27日《2006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下)一文中所分析判断的:“粮食生产继续呈增长态势,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给压力较大,粮食供求关系正处在由前两年的偏紧状况向阶段性供过于求的状况转变。考虑到中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政策,预计国家将继续实行保护农民种粮利益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这种政策将会对市场粮价下跌起重要的抑制作用,但粮食市场内在的运行规律,将使国家为保持粮价稳定付出较大的调控成本。因而2006年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任务将大大加重”。

  2006年,国家在小麦主产区首次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在稻谷主产区继续实行这一政策。预计2006年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粮食总量将达到500亿公斤左右,相当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按计划收购的年度定购粮数量。国家收购政策调控力度之大、收购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实施政策时的预期,从而对抑制市场粮价下跌、保持粮食市场稳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即将过去,面对新的一年,中国粮食形势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何来应对这种变化?是当前经济工作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名粮食工作者,笔者愿意继续对年度粮食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些分析。

  2007年中国粮食形势分析:预计粮食总产量仍会保持较高水平,年度粮食市场总供给仍将大于总需求,粮食净进口的格局仍旧不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仍应延续

  依据一:据统计,2006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4亿公斤,增长7%;早稻产量319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长势良好,产量比上年增加,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4900亿公斤,是2000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与目前社会上比较公认的4900亿公斤的年度需求量相比,年产量将超过年度需求量,这也是2000年以来的首次。预计2006年四大粮食品种净进口量至少将达到200亿公斤。年度粮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突显,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形势下,预计2007年国内粮食市场将继续保持并有可能加剧这一格局。

  依据二:笔者在2005年度和2006年度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文章分析中明确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粮食市场波动,每次波动之后,国家采取的调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2004年以来,国家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影响将是历史性的、长时期的,比以往政策的支持力度更大、综合性更强、持久性更长。这些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政策,必将大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据农业部信息,2006年全国秋冬粮食播种面积预计稳定在3.88亿亩,其中冬小麦3.24亿亩,均与上年持平。在气候正常情况下,2007年国内粮食生产仍会稳定发展,产量继续保持稳定。

  依据三:据统计,2006年国家通过托市,在小麦主产区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409.3亿公斤;在早稻主产区收购最低收购价早稻37.4亿公斤;在中晚籼稻主产区截至11月25日已收购最低收购价中晚籼稻45.6亿公斤。加上2005年在稻谷主产区托市收购的尚未销售出库的稻谷库存,预计目前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库存在500亿公斤以上。加之原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后,全国尚未销售的老粮商品库存仍在300亿公斤以上。一旦市场粮价上涨,这些现实的充裕的可供市场粮食量,很快会大量投入市场销售,在这种市场供给的压力下,必将制约着2007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

  依据四:据美国农业部的全球农产品供需预测报告,预计2006/2007年度全球3种谷物产量、贸易量、期末库存均比上年度有所下降。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市场粮价一直上涨,到目前已处于较高价位水平。

  尽管这种形势有利于我国粮食的出口,但受粮食质量、价格和其他相关因素的制约,中国粮食大量出口的可能性很小,反之,由于国内大豆市场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进口量较大,受此影响,2007年中国粮食进出口仍呈净进口的格局。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2007年中国粮食从供求总量和市场运行规律上看,因粮食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市场粮价存在着下跌的可能性。但由于市场流通中的大部分粮食通过托市收购已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托市粮出库销售的数量和价格,将会对市场粮价走势起主导作用。因此预测2007年市场粮价走势更多地要考虑到政策调控因素。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目的和能力不会使市场粮价出现大幅波动,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将会在国家调控的目标价位上保持稳定运行。

   2007年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保持年度粮食市场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及粮食市场的稳定从目标层次上讲,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是实现粮食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前提和基础。理论上,如果粮食市场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能够实现基本平衡,在市场化的情况下,粮食市场和价格就会保持基本的稳定。因此,国家制定年度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必须首先立足于实现年度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

   当前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认为,中国粮食年度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粮食供求处在“紧平衡”的状态,未来的粮食安全还存在较多问题。但从年度报告研究出发,笔者所考虑的是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政策建议也力求更加尊重并符合实际。

    我们知道,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的粮食增产使得国内粮食供求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阶段性粮食供大于求的问题客观上是存在的,如果国家不实施粮食调控政策,市场粮价是下跌的。研究和制定2007年中国粮食调控政策只有从这一事实出发,才能使国家调控粮食市场更有针对性,更利于有关问题的解决。但由于中国人口多、增加快,水资源短缺,耕地少且呈减少趋势和粮食安全高于一切的特殊粮情,决定着国家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制定粮食调控政策也难以从调节生产入手,往往注重的是产后调控,对调控粮食总量偏多的经验明显不足。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已出台多项有利于粮食生产增长、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更使得国家无法做出对抑制2007年粮食生产的决策。既然对产量不能进行调控,在需求总量既定的情况下,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只能在控制现有托市粮库存销售、出口、转化和继续增加国家储备库存上多做文章,进行事后调控,以实现年度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

  因此,对2007年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如下: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运用托市粮销售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扩大粮食出口

     一、结合市场粮价走势,科学运用托市粮销售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从国内粮食流通现状看,由于国家通过托市收购控制了市场流通的大部分粮源,在2007年新粮上市前影响小麦和稻谷尤其是小麦市场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将是国家托市粮的销售,其销售时间、数量和价格以及销售方式都将对市场粮价产生重要影响。今年 11月中上旬,受国家托市收购量大、出库销售尚未启动、农民存粮减少、市场供求偏紧的影响,主产区小麦价格出现上涨,从而带动全国小麦市场价格普涨,部分地区粮源有些紧张,国家及时分批分期竞价拍卖托市小麦后,小麦市场价格很快趋于稳定。

   从稳定粮食市场、巩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成果、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出发,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托市粮拍卖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销售数量不能过大,要适量。如果销售数量大,市场供给增多,粮价将下跌,既不利于销售,也不利于减少中央财政负担,更不利于2007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

    二是销售价格不能过高,定价原则必须合理。从市场价格定位和国家调控需要看,托市粮拍卖底价原则上可以确定为收购价格加收购费用,保管费用和收购贷款利息不要再进入拍卖价格。否则,拍卖价格过高,不利于托市粮销售,市场影响的负作用多,与明年新粮上市后的市场价格不能有效衔接,价格落差大,极易造成市场粮价不稳定。

  三是在拍卖方式上不要采取集中形式,在选定的粮食批发市场上按确定的销售底价在网上常年挂牌销售,能销出则销,销不出就不销,既不抬高价格销售也不降低价格销售。运用国家掌握的托市粮,通过合理的销售数量、价格和方式,引导粮食市场价格在国家调控的目标价位上稳定运行,为2007年继续实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奠定市场基础。

  二、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积极扩大粮食出口。要抓住2006/2007年度全球谷物生产量和贸易量及库存量减少、国际市场粮价上涨的有利时机,研究制定鼓励粮食出口的政策,积极扩大粮食出口。在出口品种上,尽量多安排一些小麦和大米的出口,以减轻国家托市粮库存的压力。特别是对储存期短、品质容易下降的托市稻谷,要加工成大米力争多出,否则,库存品质的变化将增加中央财政负担。 

  如果国际市场机会允许,在数量上可以安排50亿公斤小麦、25亿公斤大米的出口,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对玉米出口,要充分考虑当前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扩张、玉米需求量增长过快的实际情况,在出口数量安排上应以不超过50亿公斤为宜。同时,要研究解决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粮食内外贸体制分离所造成的粮食进出口机会成本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增加和逆向调节等问题,赋予作为承担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任务载体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进出口经营权,使其按照国家调控意图,利用进出口,对国内粮食供求状况进行调节,为实现国内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的平衡及粮食市场的稳定服务。

   三、发展生物能源,适当转化一部分粮食。从目前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看,粮食年产量已经能够达到5000亿公斤的水平。笔者在2005年度、2006年度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文章中都明确指出,当年粮食总产量如果保持在4700亿公斤的水平,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将保持适度的平衡;如果产量超过这一目标,就有可能出现市场粮价下跌,要保持市场粮价稳定,政府就要进行调控。这一结论在2005年、2006年粮食工作中已经得到验证。

   面对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要保持国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根本措施有两条:一是出口;二是转化,彻底改变粮食食的用途。出口上文已经提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