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风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新推出一项特殊的“种地创业”必修课,从2005级学生开始,要想拿到2个学分,就必须在田地里种菜种瓜及经营模拟农场。据悉,大学生干农活挣学分,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12月4日《华西都市报》)
和不少高校争先恐后开设高尔夫球等精英教育课程相比,川大锦城学院可谓反其道而行之,把土得掉渣的农活当作必修课,在大学教育热衷于与“国际接轨”的当下,此举确实很能夺人眼球,成为热议的新闻。
不过,把干农活当作大学必修课,并非川大锦城学院的首创。回溯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子到农村学习农活,是相当普遍的事情。所以,川大锦城学院此举,只能说是对重视三农这个朴素传统的一次回归。
所以,没必要过于拔高锦城学院这一尝试的社会意义,在一个有着深厚农耕传统、并且现在仍有八九亿农民的国度,大学生亲近三农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干农活成大学必修课”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在我看来,更像是善意的嘲讽:看看,我们现在是何等疏远自己的“根”!要知道,几千年以来,我们都是以农为本,灿烂的中华文化就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我看来,“干农活成大学必修课”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选择的契机:大学教育是脱离国情,一味追求以西方标准设置的所谓贵族化,还是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大潮面前,仍不忘回望传统,给学生体会与感受农业根本的机会?
我不敢说学习高尔夫课程的学生就一定不如学习农活的学生优秀,但中国的学生多了解三农、体验稼穑之辛,对他学业、品德的修成,以及后来的为政、从商等社会职责的履行都是有利无弊的。
有学者说,到现在为止,中国最大的问题依然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迈向现代化的路程都将步履维艰,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的大学教育,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因此,川大锦城学院不必为议论纷纷而停止“干农活成大学必修课”的尝试,他们要做的,是把工作做实,为学子学习农事搭建实实在在的平台,也为更多高校的“回归”提供经验,而不是把它当作炒作自己、扩大知名度的工具,目的达成后,搁置一边了事。
来源:《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