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中国龙担负不起国家形象?
2006-12-05

 中国青年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他说,“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因此,考虑到“龙”的局限性,吴友富建议,必须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新闻晨报》12月4日)吴友富声称,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吴友富的底气十足,原来,他领衔的一项有关“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重要研究,已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据报道,一旦课题完成,他所塑造的中国国家新的形象标志,将很有可能被有关部门采用。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书名叫《狼图腾》。几千年来,蒙古族都以草原狼为图腾,认为狼是草原民族的的兽祖、宗师、战神与楷模,甚至人死后,身体也要交给狼来处理。在汉族人的眼里,狼却是凶残、恐怖、贪婪成性的东西,所谓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白眼狼、披着羊皮的狼,与狼有关的成语典故和俚言俗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现在,中华民族大一统,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携手共创美好未来,难道,为了表现自己“爱好和平”,蒙古族就应该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据说,龙至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这8000年来,龙的形象也处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正如有人所言,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是同一的,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在历史上,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一中国,“龙”的传承始终如一。而且,龙也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融入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中。除了“龙”,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凝聚中华民族内在的感情和信念。“为他人马首是瞻”而意图改换形象标志,显然不智。

  作为“龙的传人”,龙是我们华夏儿女共有的“图腾”,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而且,在我们眼中,龙还是吉祥如意、和谐长久的象征。难道,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就要数典忘祖?说得不好听,这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我们知道,英国人的图腾是狮子,美国是秃鹰,俄罗斯是双头鹰,若按照中国人的观点,狮子也是“动物凶猛”,秃鹰并不吉祥,双头鹰更不是什么好鸟,就因为这,他们是不是也得更换自己的“崇拜对象”?

  专家一思考,民众就想笑。西方国家对“龙”的曲解,源于对中华民族的曲解,这种曲解,我想,与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而这,绝不是换一个标志就可以改变的。要重构国家品牌标志,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应在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宣传,让龙的寓意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认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奉劝那些“世界主义者”,在国际化、全球化的道路上走得太远,可千万别忘了回家的路。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