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与西方龙区别
2006-12-05
摘自 狐眉儿的BLOG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可以说,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最根本最直接的个体符号代表,它既便于简单区分指代,也具有一定的归属意义。

龙,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崇拜图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象我们有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殊符号,代代相传。

有人忽然说,我们应该改掉龙这一中华民族的代表符号了,因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怪物,它的形象会给外国人带来不好的联想。这就仿佛你姓了一辈子“王”,突然有一天有个人来告诉你,不要再姓“王”了,因为按字面翻译给外国人,他们会错以为你是皇族后裔。

真有这个必要吗?我们的龙,在新世纪国家日益富强,民族正在振兴的今天,究竟招谁惹谁了?

的确,我们都承认,自然界里真的没有龙这种生物。那么,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以龙作为唯一的崇拜图腾呢?

首先必须更正一点,我们的龙,与外国人的“龙”(dragon),完全不是一码事,风马牛不相及。西方大肚子、大嘴巴、长着一对滑稽翅膀的所谓的龙,不但面目狰狞毫无美感,而且动不动就张嘴往外喷火;而我们心目中的龙,无论从形象上还是从习性上,都与他们的“龙”相去甚远。我们的龙身体细长蜿蜒姿态优雅,不长翅膀也能腾云驾雾,非但不喷火,还专门吐水造雨。真不知道哪个倒霉家伙当初胡乱翻译的!

再返回来说说龙图腾的由来。从形象上来说,龙长着蛇的身子、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简直就是一四不象!故而许多年来,N多学者、专家都没办法解说清楚,龙,究竟由哪种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将远古时代部族战争作为主要起因。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华夏部族战胜了其他部族,组成庞大的氏族部落联盟,从而以蛇为主,再添加上其他部族动物图腾的某些特征,最后形成了一个什么都不象的家伙——龙。但这个解释缺乏足够的证据,而且部族战争满世界都是,也没见别人弄出个什么都不象的动物图腾来。

后来,有人又说龙图腾缘自猪图腾,还清楚记得电视台还播过一片子,摆出来一堆玉雕瓦当之类的东西,试图加以说明佐证。龙由猪变来,减肥道路不可说不艰辛漫长啊!这个说法,比较莫名其妙。

今天又看到有人抬出了熊,说龙图腾的起源来自熊图腾。上古帝王神圣里黄帝号有熊,伏羲号黄熊;而且熊乃一好字,代表能量、能力;比较有些根据的,还有萨满教的熊崇拜。又拿出许多玉雕文物之类的东西,比画着,又象熊又象龙。

说起萨满教,这个就稍微有点熟悉了。印象中萨满教应该是北亚地区一直比较流行的一门原始宗教,比较古老,而且不象某些人说的早已被佛教、基督教所取代,反而至今都还存活于广大民间。

由于这一地区适宜熊生存,作为以狩猎为主的各北方部族,出门大概会经常遇上这种力大无比、危险凶残的大型哺乳动物。

萨满教比较特别的主张就是极崇拜大自然,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在他们眼里都有灵。再有,熊比其它北方动物都更长得象人,这就有了许多关于自己部族是熊的后裔的可爱传说。

远的不说,东北农村盛行的“跳大神”,其实就是萨满教请神祭祀仪式的现代版本。最早可能他们经常请的应该都是熊神,而后才有了各路神仙,甚至死去的亲友来灵魂附体。至于“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我曾经也怀疑过可能同样来源于萨满教的萨满请神仪式。

扯远了。总之,熊图腾确实广泛存在于北亚的众多信奉萨满教的部族中,但因此就直接断定龙图腾就是演变自熊图腾,似乎还有些牵强,缺乏论据。不过,比起猪图腾来,熊图腾可能来得更有说服力些。

岁月不可倒流,无论龙图腾缘起于何种动物图腾,它都已经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学术讨论可以,考古研究也行,就象我们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姓氏起源产生过浓厚兴趣,但真要让我们改了自己的姓氏,哪怕这个姓氏再不讨人喜欢,我们也决不会同意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