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对得起道德,不让对得起自己?
2006-11-25
        在关于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问题的讨论中,一位网友说:“让了,对得起道德,对不起自己;不让吧,对得起自己,对不起道德。”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讲道德是为了谁?

  《论语·阳货》里有一段孔子与弟子宰我关于丧礼的对话,实际上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因而要把服丧期从三年改为一年。孔子说,那样做你能心安吗?如果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好了!孔子又说,因为每个人幼时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怀抱,所以有德的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正因为这样,才有服丧三年的规定。这个规定不是谁强制人这样做的,而是适应了人们的感情需要。君子这样做,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心安。

  这里,孔子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道德的要求、道德的行为,是出自内心的;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求心安,或者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历史上,一些志士仁人就是这样做的。殷周之际,伯夷叔齐为了坚守气节,不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子贡曾问孔子,他们有没有怨恨呢?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意思是说,这个结果本来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又有什么怨恨后悔呢?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元军统帅以至元世祖再三劝降,但他坚贞不屈,被囚禁多年后慷慨就义。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腰带上发现一段文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文天祥一生追求的目标,他最终做到了,庶几无愧,总算对得起自己这一生了。

  这是古人。在现代,也不乏这样做的人。年轻导游文花枝在发生严重车祸、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一再要求救援人员先救游客。她说:“我是导游,我没事,请先救游客!”最终,游客全部获救,而文花枝却因为延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不得不实施左腿高位截肢。对此,她没有怨恨,也没有后悔,只说:我是一名普通导游,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她把抢救的最佳时间让给了游客,对得起游客,对得起道德;她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讲道德不是只为别人,它首先应发自于自觉、发自于良心。如果真正从内心觉得应该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能心安,那么对得起道德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会感到对得起道德而对不起自己了。所以,要解决那位网友提出的问题,就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追求,把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变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转自:《人民日报》 ( 2006-11-24 第15版 )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