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留守儿童构筑温暖的"家"?[图]
2006-11-22

来源:新华网重庆 广东频道  记者 张琴 郑天虹   
 
    全国妇联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于长期亲情缺失和管理真空,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和发展,甚至发生意外和犯罪等极端现象。

    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委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10月19日成立,致力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全国各地也都在探索建立一些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办法和机制。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其解决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重庆南川市鸣玉镇代理家长吴意迪教留守儿童周炯洗衣服。


    敌视父母、厌学抢劫、意外频发,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堪忧    

    全国妇联对进城务工妇女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妇女中,有60%将孩子留在农村由家人带养,87.3%的父母每年见孩子1次到2次,1年至2年才能见到孩子1次的占12.7%。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和教育问题是母亲们最担忧的事情。

    重庆南川市55万农民中有15万人外出打工,产生留守儿童18130人;重庆潼南县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总数的63.8%,该县抽样调查显示:48%的留守儿童不愿父母外出打工,64%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重庆武隆县有留守儿童8236人,71.6%是由老人抚养,还有10.3%由亲戚抚养。

    面对记者的提问,南川市鸣玉镇石龙村的留守儿童小红趴在自家破屋门口的小木桌上掩面痛哭起来。她今年12岁,却已经整整11年没有见过外出打工的父母。杳无音信的父母走前还留下几万元债务,年过六旬的爷爷奶奶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和粮食都被上门逼债的人抢走。坚强的老人靠租种8户人的田来抚养孙女、偿还债务勉强度日,但至今仍有八千多元没还完,家里唯一的电器是只能收到一个频道的黑白电视机。“这么多年没回来过,也没有音信,我都不记得他们的模样,我恨他们,不想看见他们,他们回家我也不会认。”小红哭着说。

    亲情的缺失甚至使得一些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鸣玉中学初三学生小院的父母在福建打工,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他渐渐变得不爱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产生厌学心理的小院于是有了辍学打工的想法,因为没有路费,他就去拦路抢劫,被警察抓获,被关在看守所4个月。“平时和我一起玩的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没人管,没心思学习。每天逃课,上网打游戏或者聚众打架。”他说。

    广东信宜市是劳务输出大市。记者在信宜市北界镇的平山小学、北界中心小学和北界中学了解到,这三所学校差不多一半以上学生的家长在外打工,而父母双双外出的又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北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梅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六回家,家里空荡荡的,不知道干什么好,感觉整个家冷冰冰的。每当听到别人的爸爸妈妈喊自己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时,我就感到特别伤心,有时还禁不住想哭。”

    实际上,不仅学习成绩不好和心理障碍等问题困扰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地频频发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事故更为此敲响了警钟。2004年7月,鸣玉镇两名留守儿童到河里游泳时淹死;广东惠州农村留守儿童林文容三姐妹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年过八旬的老奶奶照顾,在七年内先后因意外造成双腿残疾、烫伤和严重畸形。

重庆南川市鸣玉镇代理家长程在途家访时为留守儿童郑红辅导功课。


    代理家长、阳光课堂、家长学校,各地纷纷建立关爱制度

    有关专家指出,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关系着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关系着这些家庭的幸福稳定,甚至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重庆南川市最早在全市推出代理家长机制,即让30至50岁的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有识之士,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做他们生活知情人、学习引路人和成长保护人。代理家长须每学期制订帮扶计划书和撰写情况总结,每月有工作月报表,做到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和老师沟通走访,并每学期接受两次心理教育专家的专题培训。

    鸣玉中学小院在代理家长谈自川的帮助关爱下,学习成绩从班上第33名上升至第13名。小院说:“谈老师对我太好了,我真想叫他一声爸爸,现在想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做一名建筑工程师。”

    重庆“代理家长”制度实行一年来,不仅建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机制,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重庆南川市鸣玉中学成为全国妇联授予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首批11所学校之一,重庆市其他区县也纷纷建立起“代理家长”机制。重庆市妇联表示还将启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程”,全面推行“代理家长”机制,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

    全国各地纷纷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河北省大名县开办128个“阳光课堂”,由老师、退休职工、乡镇干部等人义务为2000多名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组织玩游戏、进行安全教育;安徽省石台县在全县范围内向社会招募了20名“代理妈妈”,为留守儿童解难事、解心事、解烦事;河南省妇联启动“社工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从全省范围内招募34名社会工作者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十一五规划中,全国将修建70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江苏淮安和广西等地都在积极开展关心留守儿童行动……   
 

    加强综合管理、消除城乡壁垒,专家剖析解决之道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有关专家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取消与户籍联系的城乡隔离制度,实现城乡平等,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父母打工所在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联合的综合教育机制,实现民政、教育、妇联和社区的协调合作管理;三是尽快建立农村保障机制,积极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杜绝留守儿童教育的断层和真空;四是建立心理关爱机制,学校和社区等相关单位应该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共同对其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五是建立法律和道德结合追踪机制,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追踪成长情况保证其权益,尤其是对不尽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父母和监护人进行强制执行。    

    广东清新县凤霞中学校长陈凤霞说,学校应当承担起关爱这些孩子的责任,为他们建立档案,定期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状况,并帮助培训临时监护人。

    广东省妇联儿童部部长张丽玲指出,妇联、教育等部门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调研,培训家教工作骨干和志愿者参与帮助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工作。

    有关专家还建议,应该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加入“未成年人监护人委托制度”,落实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并重视其教育及管理问题;同时,一些城市应该改变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孩子能在父母打工地入学,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连续两年提交关于留守儿童的议案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文广局副局长、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说,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而产生,因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但通过关爱教育机制可以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