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上世纪80年代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花果城”称号的临汾市,在2003年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排名中,位于污染最严重城市之首,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成了今日同样闻名全国的污染“状元”。而在污染绝对值上,临汾前两年就是倒数第一。
以煤、焦、铁黑色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最近几年,虽然临汾市的财政收入以每年10个亿左右的速度增长,但环境质量却日趋恶化。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将临汾环境污染称为“结构性污染”,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但导致了今日临汾环境污染的严峻局面,而且给污染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临汾是山西省的主要产煤、产焦区,从“六五”期间开始,国家和山西省内的配套建设资金都集中到煤产业上,与煤相关的焦炭、冶金等行业跳跃式发展,煤、焦、铁发展势头越来越猛。老鼠打洞(小煤窑)、村村点火(炼铁)、户户冒烟(炼焦)成为“支柱产业”。据统计,2002年临汾焦炭产量为700万吨,2003年猛增到1700万吨。因为小煤窑多,煤矿数量没有人能说清楚究竟有多少。
缺乏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导致一些地方政府越权审批、支持、保护污染项目。据调查,临汾市108家焦化企业中,有立项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的只有25家;112家炼铁厂也仅只有15家有审批手续。临汾尧都区的一些焦化企业,就建在汾河岸边或饮用水源地,没有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给城市数百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去年以来焦炭价格大涨,临汾市的许多地方把焦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不但小机焦纷纷上马,而且山西省政府明令在2003年12月底以前全部取缔的土焦改良焦也纷纷上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事实上,近几年临汾市也在持续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先后投入资金4.15亿元,关停未达标企业1242家。但是由于污染企业的利润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很多人的观念是“宁可毒死,也不饿死”,因而在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选择中,环保往往让位于“发展”。污染项目在关停中建设,环境质量在治理中恶化。
结构性污染给临汾污染治理带来了难题。污染严重的煤、焦、铁产业是临汾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关停污染企业会严重影响财政收入,而污染治理又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根据9月初呈报给国家环保总局的《临汾市人民政府关于呈报临汾市大气污染摘帽子实施方案的报告》,临汾市要实现到2006年底甩掉大气污染第一的帽子,需投入高达13.02亿元的资金。临汾市的一位政府官员说,煤、焦、铁是临汾经济的支柱,连接着税收、就业和金融,如果从严治理,大规模关停必然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政府职能部门左右为难。“煤、焦、铁都是我们的优势,这些不让搞了,叫我干啥呢?”
因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在工业领域,在临汾市是集中在煤、焦、铁上,受宏观政策影响,今年临汾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山西省平均水平低了很多,临汾市经委一位官员认为“这是一个隐忧”。
看来,要打破临汾结构性污染的怪圈,革新观念非常重要。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