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珠江晚报》11月14日报道,为向更多的外来工子女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11月13日,广东省珠海市三灶中心小学成立60周年之际,由政府部门斥资1600万,按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标准进行的扩建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据悉,随着众多企业相继落户三灶镇,外来工子女已占三灶中心小学学生总数的七成。
时令虽然已进入冬天,然而,珠海市为更多外来工子女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的新闻,却犹如冬日的太阳,温暖着我的身心,给人以无限慰藉。
随着大量外来者的涌入,各地城市的管理者们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尽快消除城市门槛,接纳和解决这些外来者的生存立足,尤其是他们的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问题。我以为,要逐一化解这些紧迫的难题,既需要财力投入,也需要相关的制度设计与运作智慧,当然更需要各地政府的责任、道义与海量。
应该说,这些年来,不少城市确实为广大外来者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为外来工提供廉价住房,为夫妻安排团聚房等等。单就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来说,不少地方也放宽了限制,准许接纳外来工子女入校就读,但大多只停留在简单的取缔非法办学和对办学软硬件设施的监管之上,少有对外来者子女实实在在的受教育权利的满足。
不得不提的是,11月13日有报道称,南昌市虽曾在去年就划定了14所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却为此设置了包括必须持有市区或县城城区暂住证明、持有合法的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持有房屋产权证或一年以上租房协议并居住在城区等在内的多道门槛,缺一不可。据说仅对于“养老保险”一项,很多农民工就只能是“自叹无能”。因此,南昌市目前所容纳的进城务工人员在30万人左右,而2005年南昌市城区中小学仅接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300多名。
相形之下,珠海人接纳大量外来者子女的海量就着实令人钦敬,当地党委、政府持续关注外来者的切身利益,例如今年10月,珠海在制订未成年人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时,将包括7万多外来工子女在内的未成年人都纳入到了医疗保障范围,开全国之先河。而且,珠海三灶镇人大还把向外来工子女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作为议案提交审议、督办。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了科学的发展思路,有了被广大外来者广泛认同的城市文化,一个城市的发展就会健康向上。而珠海人成功走出的这一人文发展之路,是否值得那些正处在发展焦虑之中的各地城市管理者们好好学习与借鉴呢?(李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