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古村落:在城市中突围或者消失
2006-11-14

古村落:顺应自然 天人合一

  曾几何时,一位国际著名的建筑大师声称住宅就是“住人的机器”,各地城镇无数“水泥丛林”的出现与此不无关联。而如今,“冰冷的房子”已令人生厌,人们对居住景观需求和生态需求前所未有地强烈。中国古村落之所以能被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所广泛接受,其深层原因在于它独有的生态、形态和情态“三位一体”的协调统一,满足了人们的景观需求和生态需求,让人置身其中感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惬意。

  学者指出,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生态意义在于它“顺应自然,为我所用”或是“改造自然,加以补偿”,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而不是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它的形态意义在于因地制宜地将建筑环境、空间和造型上的内和外、虚与实、动和静、奇和正、简和繁、私密和公共等做到对立统一,强调和谐、秩序和韵律;它的情态意义在于人与建筑、与环境交流着情感,群落或单体都会使人触发聚合感、归宿感、安全感、亲切感、秩序感、领域感等,人在此能感而生情,使建筑突破了物质技术乃至功能的范畴,进入人情和心理的境界。

  中国古村落独特的地理选址、合理的村落组景、典雅古朴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与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优美动人的山水风光、纯朴雅致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让那些深受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之累的当代都市人,或那些走遍了历史名城和名山大川的旅游爱好者由此进入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古老空间,“小桥、流水、人家”是那样的恬静和纯朴,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化石》》》》

石家村:活在棋盘上的古村落[组图]

 

 

    你是不是那枚迷失红尘的过河“小卒”?    

    仿佛是在一种不经意之中,误撞误入棋盘村。那天的雾很大,且下着蒙蒙的细雨。隐约在雨雾之中的古村落,就像是一幅宁静而淡远的水墨画。淡淡的山水,淡淡的村落,淡淡的人家,淡淡的生活,淡得几乎没有了任何的色彩,淡得几乎没有了任何的欲望。然而,当我走进村落,却蓦然发现,在所有淡淡的印象的背后,有些淡淡的东西是古村落几百年以来在延续或谋求着的一种生活。

    而有些淡淡的东西,却是一种假象,一种烟雾。说到底,就是一种扑朔迷离,就好像这古村落的名字一样,棋盘村,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谜团”。雨渐渐止了,雾也逐渐地消散了。一个形如棋盘的古村落,如水印般地突现在了一片翠竹的尽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销蚀,“府”已成废墟,“车、马、兵”等亦已不全,古村落的棋盘元素已难现当年的神韵,但整个棋盘的格局、轮廓,却依然未变。    

    有人说,人生就像个棋盘,每一个人都是棋盘上的一枚棋子,都拼了命地想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因此,人们往往会用一生的时间、精力去编织着一个结局。然而,当我走进石家村,行走在棋盘上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就好像是迷失在红尘俗世间的一枚过河的“小卒”,无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行,或横冲或直撞,总觉得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在左右自己的行动,不管行至何方,结局如何,仿佛始终也逃不出那个棋盘的控制。

    向北,向北

    人的一生,是找寻与发现的一生。石家村的人们,把棋盘作为他们人生的坐标,在棋盘中找寻与发现着他们人生的走向及定位。同时,在人生的走向及定位时,把怀念、铭刻,作为一种习俗,一种传统,一种美德,来延续传承。因为期盼村的村民人人姓石,所以家家都种石榴树,以怀念先祖;户户都养四季竹,象征四季常青。每当春末初夏石榴花开之际,如火似焰。    

    石榴花所渲染的不仅仅是一份单纯的色彩与缤纷,其中还蕴涵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与传说。因为石家村远祖石守信籍隶河南开封,而河南石姓发祥地是甘肃武威,均在棋盘村以北,且当时的北宋皇朝已消亡,腐败无能的南宋政府只能躲在江南的一隅苟延残喘,因此“北定中原”、“北望中原”已成为了所有大宋子民的期盼与渴求。

    故石家村所有房舍和宗祠、厅屋均坐南向北。虽然向北的建筑走向与我国传统民居大多坐北向南的习惯相悖,但为纪念祖辈,思怀故土,同时也为了让石姓的子孙后代立于不败之地(按照风水的原则,棋盘村址位于旺山北麓而绕村河流桃花溪在北面,向西流去,依据古代“枕山面水”的风水原则理应屋房门户向北),因此,向北既是一种怀念,同时也是一种希冀与期盼[全文]

 

老街印象(原创文学)

        老街的名字就是“老街”,或者说它根本没有名字。村里的妇女有事没事总是叨着:什么时候去老街上走走。于是有时候她们还真去了,提着个竹编的篮子,装几斤茶叶或几个家养的鸡仔。母亲和姑姑也经常上老街转转,而且每次去之前,都要换上体面一点的衣服,穿上平时洗刷干净放在鞋榻深处的高头皮鞋。母亲的皮鞋下还钉着铁钉,有几次我和母亲上街,便听见皮鞋嗑着老街上青石板的路面的哒哒的声音。我喜欢听那种声音,像敲着一面小鼓,很有节奏感,这也是在家里很少能够听到的,一首人与自然和奏的乐曲。

        老街就是老街,它和我生长的村庄是不同的,虽然它们可能都是同样的古老而饱经沧桑。老街的老是种古朴的老,村庄的老多源自长久的贫穷和荒芜。

        我认为青石板就是老街的象征,甚至是它所特有的。我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认识也许原因很多,我想得起的也就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电视,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便是老街的尽头。那里是一条河,一条很著名的河,横在老街的最末端,吞食着一个已经快要成为历史的渡口。当然,老街在我心里的地位是和那条河无关的。

        当是我没有考虑老街为何就有那么一条青石板的街道,我想它们应该是和老街一起在那儿出生的,或者,是天生的。青石板被拥挤的两排房子夹在中间,显得尤其的狭小。房子都是老房子,当然这又是后话了。它们排列得并不齐整,起起伏伏的,下雨天还留得住一洼洼的积水,有些石板松动了,脱离了原本的路基,有水的时候踏字上面或许还会溅上一裤腿的污水,我想,也许是老街太老了吧,青石板就像一颗颗牙齿,有一些都已经摇摇欲坠了。但它们依然呆在原地,或许也因为太沉重的缘故。老街印象(原创文学)

 

探讨》》》

守住"最后的家底":中国古村落面临城市化威胁[图]

        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给中国大地留下了灿若星河的古村落。曾历时8个月调查了六七个省的古村落保护情况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中国的行政村有十几万个,有流传价值的古村落起码也有几千个。

    而在无度的旅游开发和金钱欲望面前,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正在退出我们的视野。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表示:“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停车场、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建设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却破坏了古村落独有的儒雅和幽静。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古村落景点里,一把花生、一杯茶,甚至一口清泉都成为有价商品,淳朴的乡情民风已经荡然无存。”

    江西婺源汪口村、湖南岳阳张谷英村、浙江兰溪诸葛村等中国著名的古村落,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无一例外地试图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保护古村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 [全文]

 

古村落与新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不能成为"标本"

   目前,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农民以为老的东西不值钱,一味追“新”求“异”,竟然将明代的外墙面糊了水泥,贴了瓷砖;更有甚者,推倒了重来。在浙江温州考察时,笔者见到富裕起来的农民第一动作就是拆老房子,好像是老房子让他们受的穷。然后,比赛着盖高楼,一家比一家高,高的达七八层,三四口之家哪用得了!楼房沿公路一字排开,成了农民“斗富”的粗劣展品,让人不愿“忆江南”。而新建筑一点风格也没有,火柴盒样式为主,与古香古色的老房子比起来逊色多了。

    乡村需要保护的东西很多,除了传统的建筑文化,还有那些“活”的文物,即古树和大树。北京门头沟灵水村是建于辽金时代的古村落,大多为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四合院。由于该村古老而多庙宇,村内多古树名木相伴,最著名的是两棵“古柏奇观”,一是“榆柏合抱”;一是“桑柏合抱”,两棵柏树均为金代所植。然而,笔者前去调查时却发现,“榆柏合抱”的榆树开始枯死,“桑柏合抱”的柏树出现了干梢。随着灵水村知名度扩大,一些电影导演选择灵水村作为拍摄外景地,虽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是方法不当,如用石头将根系全部封闭起来,这都不利于古树保护。树木明显因地下水下降和营养缺乏而衰落,但是村里没有人工扶壮的费用。另外,非常值得忧虑的是,愈演愈烈的“大树进城”正在使村庄里的“老槐树”面临着一场浩劫。

    这方面可以借鉴外国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对有着传统文化意义的古老村落,英国政府是统一管理的。国家专门拿出费用补贴农民维护,修旧如旧,这是对外观所做的要求,而房子里面的布局是各家的私事。[全文]

 

古村落正经历城市化 淳朴乡情民风已荡然无存

    冯骥才说,我们的城市风格与个性已荡然无存,能否守住古村落这个“最后的家底”,现在看来还是个未知数。他警告说:“如果不抓紧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

    中国文物和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则认为,只要规划有序、措施得当,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阿说,当务之急是要对全国的古村落进行全面普查,加强立法,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加以保护。

    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和2005年先后两次向全社会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录,18个省的36座古村落榜上有名。更多的古村落则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一些古村落比较集中的地方,政府已将古村落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当中。[全文]

 

中外专家警告:别让“旅游热”掏空古村落

    中国文物和古建筑学专家罗哲文说,中华文化的根基在村落,西安、洛阳和北京等都是从村落发展起来的。他说:“一个古村落的居民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那里有创业始祖的记载和传说,有古老的遗训族规。而且古村落的先民在村落选址、建筑与环境营造方面,运用古代堪舆学的理论,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而,一座古村落绝不仅仅是一个古建筑群,它更是民族深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说:“保护和发展古村落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适度地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合理的,而且还可以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但是,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时要进行科学规划,要以不破坏古村落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为前提。”

    张安蒙一直致力于中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近年来走遍了中国各地的古村落。她对一些古村落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表示担心。她说:“当古村落成为景区以后,停车场、餐饮设施、宾馆和道路交通建设不可避免。大型停车场、宽敞的水泥路和功能完善的宾馆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却破坏了古村落独有的儒雅和幽静、清丽和妩媚。”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一把花生一杯茶,都成为有价商品。家家的门头成为餐馆、宾馆和小卖部。只要掏钱,游客可以推开任何一栋私家宅院参观拍照。市场经济的“一分利”观念深入人心。现在有些古村落景点内,游客在老乡家门口的水井里舀一瓢水喝,乡亲们也要向来客索要一角钱。张安蒙说:“就一角钱,古村落可亲可爱的乡情民风顷刻间荡然无存。”她说,由于商业味太重,有些古村落让她有去一次不如一次的感觉。

    法国文化部建筑遗产城总监裴杰明认为,对包括古村落在内的文化遗产,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与其保护,不如管理”,保护肯定会死亡,而管理则能注入真正的生命力。他强调,对古村落的开发也不能局限于旅游一项。[全文]

 

[本人编辑整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