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淡”——范先生的书与我的日记
2006-11-14

      下午去了这样一个地方,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也是因为诗人艾若,我去参加了一位居美华人发起的讲座。先前只听说他在美国居住,信耶酥,播洒福音;我还听说他是个作家。而我看到他的时候,才知道他已经是一位鬓染风霜的老者。这也好,恰恰符合了我对旅居海外的中国人的想法,经历过海上和空中风浪的人,难免被风霜给浸染了。

      其实这是一个小型的研讨会,地点在SOHU现代城一角的一个3927书店。书店有些隐蔽,似乎也没有多大的门脸,一进去,还以为是一个楼道,其实已经是它的身体了——不过它是一个复式的小楼,上面正是我们坐着说话的地方。

      我和艾若都迟到了,沿着狭窄而陡的楼梯上了楼,上面已经坐了十来个人,个个面生,然而有人与我们打招呼。我必须大方地微笑着,这使我想起芒克回忆顾城第一次去“今天”送诗稿时,随着他姐姐,似乎很怕羞,红着个脸。我也爱红脸,这真使我更加羞愧,但怎么办呢?即使对方并非一个闭月羞花的女子要将我倾倒了。我紧张地坐下了,总还是这样。

范学德先生

与范先生合影

几个写诗的人

      哦,竟然还没有提起这位说话的先生。他就是范学德先生,辽宁人,学哲学,1990年移居美国,有《梦中山河》等一些著作。用先生的话说:他没有想过会出国,而他居然到了美国;没有想过会在国外长住,然而居然连他的两个儿女都是在美国长大的,至今已十余年。如今,他已经到了暮年,但说话仍然中气十足,有时候笑起来,我发现他竟像孩童,他还上网,在“猫眼”很有些名望。《活在美国》这本书,就是他在“猫眼”上说的一些人生故事,个个短小,如今终于被集结成书了。

      不期然的事情总是很多,我们要有接受的准备;如果没有准备,至少需要有接受的能力。比如幸福和爱将要来临,也是如此。

      再说这次谈话。来的都是有门脸的人,这是我又一个觉得唐突的地方,好在有艾若在,他熟识其中的几个人。按范先生说,他们周围是不乏精英的,在美国,北大的、清华的精英,哈佛的毕业生,各大白领金领,尽尽地有。自然字,我们这些人里也都是些有见识的人,有出国回来的,有台湾某学者的后人,有内地的诗人,有出版商……我应是里面最无来由的晚辈了,因此我也更好地有了理由少说话。

      再到后来,各人都说了话,其中还有一个中年妇女,笑声很是打眼。她说她原是学中文的,后来亲近了主,便觉得虚度了很多日子,觉得中国的现代文学几无可取之处了。我很不赞同这点。就范先生所说的,中国当代除了史铁生和北村,没有写真正可读的书的文人,这点我也不同意这点,虽然我很钦佩史铁生和他的作品,也没尽阅中国现当代文学,但我绝不相信中国现当代有质量的文人就此二人。

      然而他写作的态度我很赞同,短小而平时,故事居多,容易让人接近。他说,人应该怀着爱来写作,真是这样的。

      人的眼界毕竟是有限的,无论是谁,或者是我,或者是范先生,或者还有北村等等。

      范先生赠每人一本《活在美国》并签名,我很高兴于此。现在的另一个好,就是我可以免费得到几本书籍。

      回家是搭的地铁,后来转公交。冬天了,车是空调车,极热,整个车厢像个燃烧了塑料的铁罐子,不舒服极了。肚子里有些不舒服,口腔溃疡又出来了,已经不会断掉了吧。今天见到了血,我有些担忧。

艾若(左一)和他的诗人朋友


2006.11.13

众文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