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20年后您还能生存于世吗
2006-11-10

  “照这样下去,20年以后,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就再也见不到楼兰了。”白发苍苍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新疆小河楼兰遗址主要发现人之一杨镰不无焦虑地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除了环境恶化,旅游者的人为破坏是最致命的。(《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11月8日)
  
  1900年3月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在罗布荒原发现了楼兰古城遗址。即便按这个时间屈指算来,“新生”的楼兰遗址,已有106岁了;倘若按照《汉书·西域传》等史书的记载,这个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楼兰,早在公元前后就和汉朝频频接触,“岁数”高达2000岁以上,不该有什么夸张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价值连城的地方,按照杨研究员的说法,很可能再过20年的光景,楼兰遗址将不复存在。如果老人的话不幸被言中,到那时,究竟是楼兰遗址的悲哀,还是当代人的悲哀,是到了厘清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第一财经日报》的这个新闻,从新闻价值理论的角度考量,价值指数很高。可是,在新闻逐渐被娱乐化的今天,楼兰的命运能够引起多少人的关注,笔者不是预测学家,也不是媒介调查机构,不好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楼兰遗址的“大限”降至,不可能引起太大的轰动效应。至少,这则报道,在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闻频道上,没有被放在显著的位置。可见,楼兰这个“古稀老城”的死活,对于当代人而言,关系并不大。越是这样,笔者和杨镰一样,越是有理由替楼兰的命运担忧。
  
  喜欢到神秘的地方去看个究竟,乃人类的一大天性。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厘,因为她的神秘色彩,打破了楼兰历史上长期的“寂寞”。不再“孤独”的她,有如一个美人,每天被中外的好奇者赶来瞻仰。罗布泊的自然条件,其脆弱程度并不比楼兰遗址强到哪里去。自然界的风吹雨打,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已经将楼兰城折腾得奄奄一息。然而,自1900年之后,人类假借探险、旅游名义,其足迹频频光顾楼兰,并且好事者在那里涂鸦留言,手脚好动者在那里的逞能拔柱子,种种人性的罪恶,加速了楼兰的行将就木!登陆一个名叫“楼兰遗址·罗布泊”的网站,其左侧的几个主要栏目分别是:楼兰概况、楼兰路线、楼兰之行、楼兰团队、新疆指南。其中,惟有“楼兰团队”栏目的内容最少,少到仅有4个字:“随时发团”!明摆着,只要有客源,这里随时可以发团去楼兰旅游!
  
  保护楼兰遗址,需要政府的投资和管理。而楼兰濒临“死亡”的第二大杀手是游客的光顾。看来,如果我们这代人还想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处文化遗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保护而不去玷污她,以此净化自己的灵魂。所以,希望那些做到楼兰旅游生意的团体和个人,还是改行做别的买卖吧;希望那些为饱一己眼福,而执意到楼兰旅游的先生女士们,还是趁早留步,甭再去当楼兰遗址的破坏者了。
  
  楼兰,20年后,您还能生存于世吗?楼兰没法回答,因为她是受害者。

[稿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