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一代独生子女 "草莓化"的一代[图]
2006-11-09

新闻点》》》

独生子女,优势大还是劣势大?

家长造成新一代独生子女“草莓化”[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期中考完,又要开家长会了,已经有十几年教龄的陆老师却对即将到来的家长会产生了恐惧,因为她又要见到班里小胖墩儿郭健的妈妈了,从9月到现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陆老师已经是第4次见这位家长了。

    今年9月,陆老师所带的初二年级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军训。军训开始后不久,孩子们就受不了了,第一天晚上就有5个学生来到了陆老师的办公室,哭着想回家。经过一番劝说,有4个学生同意继续完成下面的军训,但是郭健却非回家不可。

    没办法,陆老师只好给郭健的父母打电话,希望他们能帮老师一起劝劝郭健。没想到郭健父母到了军营后马上就把孩子接走了,陆老师对郭健父母的做法提出异议。这让郭健母亲很不满,三番五次来学校与陆老师理论。

    “独生子女的班主任真难当呀”,陆老师对记者说,“老师们有时很想做点儿什么,可是家长太娇惯孩子了,我们已经看到这一代孩子身上存在着共同的弱点了”。

    李晔是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他的话印证了陆老师的担忧。“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

    教育界人士担心:未来的中国将是个老年社会,需要年轻人比前辈人更有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而这些正是这一代独生子女身上最欠缺的,他们将如何担当起这个角色呢?

    照片:11月7日,在浙江温岭国际双语艺术幼儿园,男幼师王振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幼儿园于2003年从山东德州英汉双语学校幼师专业聘了4名男教师。

    英语是4名男幼师的主课,上课时,他们像“孩子王”一样与孩子打成一片。在做游戏的时候,男幼师往往鼓励孩子去挑战困难,克服困难,体会胜利的快乐。用幼师孙法恩的话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勇敢、自信、大方的性格,特别是男孩子,要有更多的阳刚之气。[全文]

中国独生子女报告

二十世纪七零年代末,中国政府为舒缓庞大的人口压力,实施“一胎”政策。第一代的独生子女目前约二十五岁左右。这些20年前的“小皇帝”及“小公主”,如今成了“新新人类”及“网游族”。

独生子女在成长中表现得过于自我、追求享受、害怕吃苦,外界因此称他们为“小皇帝”。这些现代意识强烈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如今已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令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念和家庭模式悄然生变,他们亦因经济、健康、工作等因素而选择只生一个,结果两个独生子女要照顾四个老人和一个子女,这种“4‧2‧1”的倒三角模式便成为今后社会主流。

独生子女由于欠缺与兄弟姊妹相处的机会,在缺乏角色扮演,缺乏挫折教育的环境中长大,加上父母过度溺爱,造就了自我的风格。他们任性、缺乏责任心、习惯别人照顾、追求高消费。他们形成了孤独、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个性依赖和骄横性格的特征。此外,独生子女还背负着长辈寄予的沉重期望,他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长大后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也很沉重。
 
究竟独生子女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怎样独力处理生活中的难题? 凤凰大视野推出“中国独生子女报告”,让观众了解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今日的生活状况。[全文]

 

众家言谈》》》》

第二代独生子女更易孤独

  中国目前已有近1亿被戏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出生。其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陆续结婚生子。这些孩子成为他们父母之后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出生这批独生子女,他们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专家介绍道,现在独生子女和10年前相比,在独立性增强的同时,行为逆反性也增强了,对于家长的管教,他们总表现得很厌烦,甚至采取“正面对抗式”的反抗。这些都是心理疾病的隐患,对成人后的精神及性格影响很大。

  过分溺爱:导致教育的失败

  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常常是6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干脆把小孩完全托付给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张晓曼认为,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自然会对这个孩子投入全部精力、倾入全部感情。特别是“第二代独生子女”形成后,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两辈人、三个家庭的希望。

  北京某小教师雷悦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我们做老师的根本不敢批评他们,有时候对学生说话的语气稍微重一点,都让我们诚惶诚恐。”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很多老师中间,都存在不敢批评学生的心理。

  溺爱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溺爱孩子只能导致失败的教育。”儿童教育专家卢勤认为,家长出于对独生子女的疼爱,都事事满足、事实包办,这种做法的后果会养成孩子依赖性强、唯我独尊等不好的品行。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把对孩子的爱藏起来一半。[全文]

 

教育专家孙云晓:我对女儿进行“三不”教育

应试教育在中国是天罗地网,女儿虽然选择了非重点的日语特色中学,但也时常为考试成绩及名次所累。坦率地说,她的学习成绩并不优异,有些科目还挺弱,但我认为她已经努力了。当然,她也懒惰过、叛逆过,但对一个青春期少女来说,这不都很正常吗?所以,我不怎么在意女儿的考试分数和名次,尽力缓解她学习期间的紧张心理。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女儿每次考试,我从不主动查看她的试卷,她给我看我就看,不给我看我就不看。

一次,我出差在外,孙冉打电话给我,沮丧地说:“老爸,你可得有心理准备,我有一门功课不及格。”孩子已经尽力了,再责备她,除了徒然给她增加压力外,还能有什么用呢?我平静地说:“是吗?两门课不及格也没关系。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的。过几天,咱们找个高水平的老师,帮你分析分析,看问题出在哪儿。”电话那端,女儿的情绪明显好转:“爸爸,谢谢。”

出差回来,我请了几位高水平的老师,让他们分析孙冉的试卷,再给以指导。结果,孙冉的成绩稳步上升。后来,我就发现越是不苛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心情轻松了,反而对学习有利。

有一天晚上,我和妻子准备带孙冉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她一听,马上拒绝:“我不去,明天考物理呢。”我拍拍她的背,说:“看《天鹅湖》比考物理收获大。再说,学物理也不差一个晚上,考什么样算什么样嘛。”她终于去了剧场,可在大幕拉开之前,手里还紧紧攥着物理书[全文]

 

半月谈特稿:我看“吃苦教育”

来源:半月谈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种教育的无奈和无力。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锻炼。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们还要送孩子专门去接受“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种种教育误区,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

    学生论坛

    重在言传身教

    自读书至今,我的父母一直在外经商。虽然远隔千里,父母对我的教育却没半点放松。不过他们也并非事无巨细一一过问,而是在大方向上进行引导,并以一种平等对话的方式与我交流,因此我很愿意聆听他们的教诲,学习上脚踏实地,生活上节俭自制。

    其实,父母也非常注重对我的“吃苦”教育,但往往采取的是言传身教,而不是命令和胁迫式。每年年末父母都要回家过年,他们会围在火炉边跟我谈起他们结婚时一无所有,每天只有一碗米饭还要分着吃的辛酸往事,往往使我泪流满面。平时,只要一想到父母的艰辛,就不敢大手大脚地花钱。

    同时,父母还经常鼓励我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就推着自行车跑街串巷卖冰棍。当时我还没有自行车高,每天都要顶着烈日的炙烤,这对于我的意志确实是一次艰苦的磨练。有一次不慎摔倒,自行车整个压在身上,幸亏路人帮忙,我才得以爬起来。当时胳膊肘上蹭破了皮,还流了好多血。但一个暑假坚持下来,我挣了200多元。拿着浸满自己汗水的钞票,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我认为,“吃苦”教育对孩子而言确有必要,但不一定非得进什么“吃苦学校”。因为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可以找到无数个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吃苦”教育的机会。“吃苦学校”除了让可怜的孩子心惊肉跳外,能否达到锻炼学生意志的目的很值得怀疑。因此,希望迷信“吃苦学校”可以让孩子脱胎换骨的家长三思而后行[全文]

 

“残忍教育”是亲情泛滥下的有益平衡

   事实上,此处的“残忍”的教育不过是让平日里长期处于蜜糖罐子中的孩子们去想象一下失去关爱与亲情的痛苦,并进而体味与感悟人间真情,理解亲情友情,从而改变获得关爱与照顾乃天经地义,拥有亲情友情乃理所当然的惯常思维罢了。毕竟,如今大多数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他们获得的是过多的关爱。然而再宝贵的东西,只要你供给过度,势必将难被珍惜,关爱与亲情同样概莫能外,当家长们对于子女的过度之爱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之时,当孩子们滥用亲情时还不怀感恩之际,让孩子们明白包围身边的亲情或有失去的一天,虽然是有点“残忍”,但却不失为亲情供给过度乃至泛滥情境下有效的平衡之策。

    事实上,此“残忍”非彼残忍,亲情的珍贵与易逝本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状态,那种刻意让孩子们回避现实中的真实的“残忍”,始终用“甜美”包围他们的做法,恰恰是将孩子们隔离在真实的世界之外。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让孩子们认识到与真实世界,感悟真情可贵的“残忍”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倒是因为稀缺而显得珍贵,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心灵而言自然也是一次有益无害的洗礼[全文]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