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输出需要感性形象
2006-10-16
 

来源:人民日报 

 
  李 明画

    我曾听一位对华友好的美国音乐人说:“每个初次来华的西方人都会有点吃惊,为什么没来之前对你们有那么多误会。有没有可能,是你们的对外交流方式造成了某种文化孤立。”

    “文化孤立”的说法显然是过头了,因为世界上很少有人否认中华文化的悠久辉煌,也很少有人拒绝中国的器物文化和餐饮文化,现在“中文热”也在逐渐兴起。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主流文化的外部沟通上确实有待改进。就拿参加世界博览会来说吧,据民意测验,中国馆是外国观众“最想去看的馆”之一,但他们大多用几分钟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

    这一窘境让我们反思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方式与效果:我们是否自以为很懂中华文化,却向国外输出了一些略显枯燥和简单的符号,中华文化真正能吸引人的象征图像却被弃之一旁?

    一些发达国家请出全国一流的文化智者来设计自己国家的文化窗口,而我们的文化输出有时仅仅变成了一种制造概念的行政行为。有些人喜欢用一大堆朗朗上口的成语、古话、形容词、排比句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不少概念翻译成外语后,很难让外国人明白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变成一种捉摸不透的“语言流”和“概念团”,成了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障碍。

    文化交流的结果,具体来讲,其实是普通人对某种文化的自然喜爱和寻常好感,而不是概念式话语。实践证明,从效果来说,形象大于思维,感性大于概念,行为大于口号。

    文化交流必须选择真正具有国际说服力的感性形象。一个泰戈尔,就让印度文化纳入了西方主流文化;一个海明威,让欧洲文化接受了美国文化;在中国古代,玄奘、鉴真、朱舜水、徐光启,都是这样的文化桥梁人物;现在,中国的姚明、郎朗和几位具有国际号召力的电影演员,也实实在在地起到了积极的文化纽带作用。

    我相信,在今后,文化交流需要更多地借助有魅力的桥梁式人物来开展。这种桥梁式人物,可能是艺术家、运动员、学者、慈善家、宗教家……对此,我们要期待,要发现,要守护。(余秋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