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我们是一群昏迷的宠物
2006-10-12

  “80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当他们被当作一个特殊人群去观照,争议就从未停息。

    有人说他们放肆、自我、缺乏责任,随性、热情、没有思想,在公众的话语体系中,这些词汇像标签一样标定着“80后”的特质。

    也有人说他们时尚、敏锐、率性,富于创新,当他们界定自我的时候,并不在乎他人的评价。

    在种种争议声中,有位“80后”对自己这一群体做出反思。她有感于同龄人作为“宠物”的迷失,也认为这不仅仅是“80后”本身所造成的。实际上,每一代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不能涵盖所有人的特性。或许,“80后”的某些特质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教育的尴尬。

    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生活环境的浮躁和颓废

    那天上《法律基础》课,老师讲到一女子在事故中伤到嘴唇,问道:“她控告肇事者侵犯了自己什么权利?”

    台下一男生大叫:“肖像权!”教室里哄堂大笑,老师耐心地回答:“肖像权被侵犯不是指毁容啊……”然后又是一阵笑声。我也跟着笑,却知道自己笑得很难看,因为其实我很生气!也很无奈!

    我们上的是《法律基础》,而非《法律常识》,在座的上百名大一学生至少90%以上已经成年。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在这样的法律常识面前信口开河,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在开玩笑(希望是),或者那个同学的确如同他的声音听起来那般诚实、天真。那,那些附和大笑的人呢?不能说是无知,毕竟他们在嘲笑别人的无知;却又不是全知,否则怎么会发出笑声而非嗤鼻声呢?又或者,笑的人中还有些也想回答“肖像权”的人在庆幸出丑的不是自己?这的确是在大一学生的《法律基础》课上。

    我也是“80后”人,我没有资格以旁观者的身份对“80后”评头论足,但因为我是“80后”,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我生活环境的无味、浮躁和颓废,并身临其境地痛苦着、无奈着!

    我看着我的朋友走进书店,然后在青春网络小说前流连,不在乎旁边有多少名家名作堆积如山;我看到朋友对未来非常茫然,却觉得无所谓;我发现我越来越难和以前的死党沟通了,因为她们总对我说哪里的品牌在打折;我讨厌看到我的同学像个愤青到处“评论”却什么都不真懂;我对进入朋友们的各种空间看到各种矫情的小资文章感到作呕;我痛心于电视上那些“80后”的明星们说出“什么是福布斯?”“七七事变是什么?”还做出一脸委屈相……还有很多,我不愿全部列举,我感到羞耻,因为我也是“80后”人。

    想条件反射地说“我们错了”,但究竟错了什么?

    我们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生来就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吸引;然后我们经历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如何转型我们顾不得也管不了,但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也按捺不住想摆脱旧帽子转型一把;我们在入世之时迎来叛逆期,原本骨子里的那点儿传统就站不稳脚跟儿,又眼睁睁地看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结果是,我们仅有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被我们否定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西方文化,却学不会,装不像。

    如同“邯郸学步”的现代版:我们一群人被困在邯郸城边,进不去,出不来,我们不知道如何走得更远,也不愿哭着爬回梁国,只能一脸沮丧地坐在地上等着父母暴跳如雷地领我们回家,等家乡父老唾骂我们忘本,我们却有一肚子委屈:邯郸人步伐比我们优美,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先进吗?邯郸人却在冷笑:多么自以为是的社会,教出如此东施效颦的一代!在梁国的埋怨、赵国的嘲讽中,一群学步青年,在梁赵边境哭泣,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用眼泪抗议指责,用哭喊宣泄不满,心中隐藏更多的是迷茫和困惑。之后,有人清醒了,更多的人继续心安理得地当着宠物,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愚蠢着,也可悲着!如果我们从小就得到父母和老师优良步伐的教育,怎么会如此轻易就忘记了自己的步伐?

    面对老者的无奈感叹:“你们这一代啊……”我低着头唯唯诺诺,同时心里叹下一口气,我想条件反射地说“我们错了”,但是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呢?错在幼稚、毛躁,还是错在不该生于80年代?

    我怀着对我深恶痛绝的我的群体的爱,对这个对不起我们的社会说声“对不起”,如果可以对它说出一个愿望的话,那么,请让我们清醒地长大! (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05级工商管理专业 李晴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