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新闻”也是腐败
2006-10-11

  我在媒体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逼采访对象背台词,请不要如此作秀愚弄观众”,文章介绍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新闻机构(据情况分析,肯定是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事先编好了“台词”,“严格要求”被采访对象面对镜头“背台词”。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不愿意昧着良心说假话,结果谎称身体不适,“得罪不起躲得起”,婉言谢绝了采访。
  
  我由衷地被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的高风亮节感动了!面对镜头展现光辉形象,可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绝好机会呀!他却因为不愿作秀愚弄观众,拒绝“记导”(因新闻记者惯于“导演新闻”,故而获此贬称)的安排,毅然选择了逃避。难能可贵也!
  
  眼下,“演新闻”已经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的现象,老百姓早就唾之以耻、嗤之以鼻了。影视新闻,应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对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的真实摄录。这也是其镜头之所以特别珍贵的原因。对于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能留下镜头记录就留下了,没留下的也就只能遗憾作罢,一般是无法和不应该地进行“补演”的。一“补演”,新闻就假定了。而今,“演新闻”竟然成了新闻报道的通用的时髦手段,许多压根儿没有的事情,一经“记导”们黑着良心地编导,一经“官儿”们黑着良心地表演,就生出了具有轰动效应的精品新闻镜头来。我们各级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现在正被这些“精品新闻镜头”所充斥,市县级电视台尤为严重。
  
  前些日洪水暴发,某乡邻近淮河险情严重,干部群众日夜奋战,严防死守堤坝。水患过后,电视台制作抗灾功绩电视报道,各类现场实况镜头都有,惟独缺少乡“一把手”与民众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镜头。该领导人在洪水猖獗期间出远门探亲去了,直到洪灾平定之后才回来。为了弥补镜头缺憾,这位领导临时招呼3个农民上河堤“演”“打桩戏”,于是记者就生出了“领导率民战洪魔”的感人镜头。电视台一播放,全乡哗然,怨声载道,老百姓一条声地骂,说当官的脸皮真厚,说电视台真会骗人。两位农民兄弟给我们编辑反映完情况之后又补充说道:打那以后,乡亲们就再也不看新闻播报了,都说新闻报道是演假戏骗人的。
  
  “演新闻”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危害就在于此。它败坏党风、民风和社会诚信(何况我们社会的诚信度原本就不高),糟蹋新闻媒体的信誉,是一种严重的腐败。我们不应该容忍这种腐败现象继续蔓延了!
  
  “演新闻”现象的成因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作为被采访对象的领导干部应负有主要责任。不管是主动地“演”,还是被动地“演”,只要一“演”,就把“人品”“官德”全砸了;只要一“演”,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做了广告、往自己头上扣了“屎盆子”:一个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徒。如果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像上述那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一样,恪守党性和人格的底线,不昧良心愚弄百姓,那么,“演新闻”没了“主角”,也就演不成了,“演新闻”现象自然也就会绝迹。
  
  第二,“演新闻”成于“记导”,离开“记导”便办不成事。所以,任何一个虚假的“演新闻”的镜头的出笼,都是以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为代价的。有的是出于“工作责任”,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制造出让领导满意的“作品”;有的则是为了要投被采访对象的所好,讨其欢心,甘做其“御用工具”,以换其丰厚的犒偿;还有的则是为了赤裸裸的“有偿新闻”,攫取高额的回报。
  
  “演新闻”当禁。但愿“演新闻”现象越来越少,并尽可能快地绝迹。达此目的,说难也不难,只要大家都能恪守道德底线,实事求是,不昧心,不欺人也就成了。不过,单纯靠自觉不行,需要国家有关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制约,并进行严格有效地监督。
[稿源:红网]
[作者:石飞]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