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医”申遗 警示的不只是中医
今年的中秋节,月亮似乎格外的圆,国人过节的心情也好了很多。这可能是缘于这样一则消息,中秋节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尽管此举表达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 还有一则消息同样值得国人关注,据悉,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正在准备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韩医一旦申遗成功,对中医到底有多大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却沦落到被别人更名改姓申报世界遗产,终究不是件高兴的事。或许正是有鉴于此,我国民俗专家、中国民协副主席白庚胜建议,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优先边疆和共存文化。
从整个人类来看,文化是多样性发展的,每一个民族都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基于友谊的人类文化互相交流正是推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和共存的重要因素。具体涉及到文化遗产,在起源上就只能是历史形成的,历史上属于谁,应该是很清楚和明确的。而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往往为全世界所共同拥有,并多少程度不一地被同化,这反倒表明该文化遗产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中医的发展就是如此。
起源于中国的中医传到周边国家已有很长历史,但发展到今天,中医形成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格局,就很值得深思。细究起来,无论是日本推出的“汉方药”,还是韩国制出的“韩药”,其实质都离不开中医的药理和配方。如今,韩国将“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实让人不解:为何我们非要等到别人来抢注了才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国粹?为何我们在“申遗”上就频频落后韩国半拍?
事实上,我们并非像民俗专家白庚胜所说,在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之际,才开始重视中医的申遗。早在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开始酝酿中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沟通。但问题是,我们的“申遗”要不就是总停留在“喊口号”阶段,要不就是赋予其过多的经济利益在内,而根本上忽视了文化遗产的真正文化价值和底蕴。拿端午节来说,其实韩国在“申遗”之前,我们早就有此意向。但当我们还在为端午节要不要放假而争论不休时,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已经悄悄地获得了“申遗”的成功。其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一位韩国籍教授说的一句话:“因为江陵四面环山,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保存完整,且别具特色。”假如哪一天有一位韩国医生再说出类似的韩医话语,脸红的也只能是号称“申遗”大国的中国国民。
多少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精神的支撑点放在过去,不是将其归过于不幸,就是托庇于祖荫,却很少会对当下反思。大约韩国的端午祭“申遗”刺伤了我们的自尊心,今日的中医改韩医“申遗”,势必将大大加快我们的中医“申遗”进程。但有一点要弄清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只是大国文化的心理满足和民族情感的狭隘自尊,最重要的是要以真正传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只能说明一个文化的发源地,至于现在谁传承得好,谁保存和保护得更加完整,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历史上的所有并不都能成为现实归属的有效证据。中医也不例外。
因而,韩国拟将中医改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警示的就不只是我国中医的保护和发展,还有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李龙)
相关:中医面临改姓的扼腕之痛
据《广州日报》报道: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迥异的一点——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我国政府此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而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据10月7日《今晚报》)。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生命力强大的学科。中医是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指导下的预防、治疗、保健的一门古老应用学科,是中华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创建的系统医学,并在此基础上适用中华民族学术和文明基础的阴阳五行理论,而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医药学科。可以说,中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建国后,广泛开展了中药的植物学、鉴定学、化学、药理学及临床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为确立药物来源、鉴别药材真伪、说明作用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全国普查药源的基础上,1961年编写出全国和地方的《中药志》。1977年《中药大辞典》的出版,使典籍记载中药数目多达5767种。同时,各种中药工具书,众多地方中草药专著及有关中药的报刊、杂志相继出现,各种中药科研、教学、生产机构纷纷建立。
所以说,中华医学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世界医学史上所罕见的。中医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表明,她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的价值和生命力源于她本身内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她那种深层次的、对人、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如今,中医卓越的疗效越来越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青睐,以瑞士为例,2003年,瑞士的中医从业人员不到300人,可不到一年间就翻了一番,增加到700人。至于中医诊所,更是如雨后春笋,开得人眼花缭乱,而且目前瑞士的每一家医院都在积极筹办中医科室。
然而,就在中医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之时,我们不得不再次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一旦某一天早上,国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曾经倍感骄傲和自豪的中医变成了“韩医”,别的不说,我们该如何面对列祖列宗们啊?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用什么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呢?显然是对本民族固有的文化精髓不离不弃,自尊自信。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对中国政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无疑是再次猛击一掌,我们不能再麻木了,决不能让中医改“姓”!同时,要重视专家的建议,对那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
相关新闻:韩国拟将中医改名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新社十月五日电 (记者 应妮)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与往年迥异的一点——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尽管中国政府此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
有鉴于此,中国民俗专家、中国民协副主席白庚胜建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优先边疆和共存文化。
他表示,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 现时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中国政府才开始重视中医的申遗。
同时,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垮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
白指,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应有明确国际战略和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包括共存文化优先、边疆优先、分层级多渠道申报以及扩容战略;国内战略则包括联合申报、濒危优先、特色优先、农耕文化优先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先战略。
面对中国越来越多对某一个传说故事所有权的争夺,他认为各地须整合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遗产。“事实上,中国有很多同一文化遗产遍布全国,仅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有七个省申报;如果不同时申报,一个大项目里含几个子项目同时共享,就会发生混乱,甚至破坏其完整性”,他警告若想独占这种文化资源,不仅对文化发展不利,还会形成地域文化的对立。
剑虹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