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陋习非一日之功[图]
2006-10-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月1日,升旗仪式结束后,天安门广场附近的长安街上到处是垃圾。 当日晨,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万名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仪式结束后,广场和附近区域的地面上满是垃圾,影响了天安门地区的景观环境。 新华社发(王景和 摄) 

    10月2日,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改造国民行为的决心和信心,赢得了国际舆论的赞赏。但本报记者在海内外一些旅游地发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仍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改造国民不文明的陋习,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据有关媒体报道,参与这两个文件起草的专家说,中国人不具有劣根性,不是恶习难改。他甚至乐观地认为,公约能够比较快地取得效果。

    但一位采访归来的本报记者却不这样乐观,其根据是他在采访中看到的不文明现象,与他读过的一本书中讲的事情大同小异。这本书是美国人明恩溥写的,书名叫《中国人的素质》,1892年出版。他感叹,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人身上不好的毛病为何迟迟改不了?

    俗话说,对症下药。只有正确分析游客不文明现象产生的根源,才能找到根治的药方。在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看来,“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是国人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练太过随便。

    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分析太牵强。还是明恩溥的分析比较准确,他把不文明的现象归根于中国人缺乏公共精神:“所有的人都认为,只要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就不必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公共财产。事实上,道路等属于公众,这样的概念,中国人心里根本就没有。”

    除文化根源外,笔者认为还与中国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偏重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行为规范教育有关。行为规范教育长期处于空白,不文明的传统陋习就会积淀在人的头脑中,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可喜的是,中国开始重视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教育。据笔者所知,一些地方正在试点从娃娃抓起。“北京市示范幼儿园”东西五条幼儿园就非常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一些小学,早几年就开始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不谋而合,英国整治不文明行为也是从娃娃抓起。据《参考消息》9月10日报道,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一样,英国也苦于不文明行为的增多:包括吐痰、涂鸦、说脏话、乱扔垃圾、街边醉酒、喧哗吵闹等。面对这些问题,布莱尔政府决定从婴儿抓起。

    从娃娃抓起,这样做的效果是可期待的。因为不文明的传统不是与生俱来的,娃娃如一张白纸,可画最美丽的图画,告别不文明的传统最容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塑造中国游客文明的“国际形象”,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吴湘韩)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