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哪里才是“黑大学生”的命运归宿
2006-10-08
现在,“黑大学生”成了一个足以令人警醒的身份符号。据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日前透露,该省目前有6万余名黑大学生。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学籍,即便他们完成四年的学业,也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
  
  “黑大学生”的生成来自高校招生之乱,比如,一些高校的“国际班”成了“三本分数拿一本毕业证书”的捷径;高校先以“预科生”方式接纳高考落榜生,然后再想法取得学籍、文凭;独立学院违规招生使招来的学生没有学籍。因为招生有悖当前高等教育应有的程序正义,这些学生自然无法获得合格的学籍与文凭。
  
  高招乱象背后是庞大的利益诱因。不论是“国际班”、“预科生”还是“独立学校”违规招生,不菲的教育收费让高校拥有极大的利润,一些高校纵容中间商招生,甚至还与中间商相勾结来骗取考生钱财。耗费不菲教育费用的学生自然要为谋求相应的学籍和文凭与高校进行博弈。
  
  湖北有6万余名黑大学生,而通过“黑大学生”的成因分析,我们不难料想,全中国的“黑大学生”必然是一个更为庞大更令人震惊的数字。而这个特殊群体的命途归向,不仅事关“黑大学生”自身利益,它还涉及高招的程序与公正,关联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黑大学生”背后,还有复杂的责任牵连,比如,大量高校的违规违法招生,就与相关主管部门出于追求政绩的考虑,放松管理,监察不力有关,甚至,还有诸如权力寻租,官商相通,共同谋利的因素。正因如此,当湖北省政府部门通过“一刀切”办法,勒令高职校停止相关招生时,高校才认为政府此举是在推卸责任,并对之进行抵制,继续通过灰色空间进行违法违规的招生。
  
  事实上,即便是政府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做法能取得最理想的预期,即能够真正掐断滋生“黑大学生”的源头,但是,当前业已存在的庞大的“黑大学生”群体又何去何从?哪里才是他们的命运归宿?显然,如果政府把解决“黑大学生”学籍和文凭的沉重包袱甩给学校,就此不管,那么,“黑大学生”与高校之间只能形成更紧张的对峙,由此孕育着更大的社会危机。毕竟,学籍和文凭的授予权属于政府主管部门。
  
  可见,“黑大学生”乱象,让隐藏多年的痼疾浮出水面,为此,通过制度完善来堵住今后可能滋生“黑大学生”途径,是政府部门必须的理性选择。但同时,对存在于这个社会庞大的“黑大学生”群体进行妥善安置,更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必须给解决“黑大学生”课题的一个制度出口。
  
  一项制度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无论是秩序与结果,都离不开利益的平衡与责任的归属。无疑,在解决“黑大学生”问题的制度设计上,利益平衡同样不能阙如,责任追究同样不能规避。即政府理性制度设计,应使“黑大学生”命运归宿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和谐,并通过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惟此,“黑大学生”才能找到真正的命运归宿。
[稿源:潇湘晨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