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半句话主义 听上去很美
2006-10-08
时下,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着一首《半糖主义》。琢磨琢磨它的歌词,一下子便明白了什么是“半糖主义”: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语言表达的惯常方式就是,说一半,留一半;而祖辈的谆谆教导乃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不知道是祖训的魔力,还是环境的压力,有些人说话在人面前可能是虚伪的一半:哎呀,你的这身打扮真是年轻潇洒;在人背后则是真实的另一半:已是老朽,还装什么嫩……不仅如此,某些人在领导面前往往是虚伪的一半,在同事面前则是真实的另一半;在同事面前可能是虚伪的一半,在家人、朋友面前则是真实的另一半;在台上往往是虚伪的一半,在台下可能是真实的另一半……由《半糖主义》我想到了所谓“半句话主义”。
  
  “半句话主义”也常常出现在广告词里。商场的大字醒目标语上写的是,买500元送400元。你看了能不动心吗?可是人家还留了一半,以小字注明:解释权归本商场。他怎么解释呢?送的400元是4张100元的抵用券,分属服装、鞋帽、化妆品和日用百货等4个柜台,抵用券一月之内使用有效,而且不可找零——这不明摆着引诱你再去消费吗?但是人家绝不一语道破他们促销的本意,不留下那半句,你还能不被忽悠吗?
  
  “半句话主义”更会出现在报告里。报告开头的套路一般是:“在××的领导下,在××的关心下,在××的直接支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报告者其实心里想说的可能是,“主要是本人(本部门)的辛苦努力”,可是你在公开场合不来那么“几下子”,别人会乐意吗?以后还想不想做事了?报告的正文部分,成绩的归纳往往添加了一半,而问题的总结却常常隐藏了一半。欲知真实、客观的情况,惟有台下、背后可以听到完整的分析。
  
  “半句话主义”还出现在新闻里。一些报道往往只不过是事实片段的一半,记者编辑们有时回避、删减了另一半真实的细节与观点,字里行间每每有弦外之音,给人太多想象的空间。
  
  距离产生美,不仅男女之情需要“半糖主义”,同事、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也需要“半句话主义”,有时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半句话主义”,往往表现为“藏而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顾左右而言他”,从表达方式上看,可能有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在是与非面前,“半句话主义”却有可能会葬送诚信、践踏原则、误导视听。
  
  在一个健康、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里,“半句话主义”可以允许它有存在的空间,但是,它不应当成为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技巧,也不应当上升为一种处世哲学、生存智慧。
[稿源:中国青年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