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中秋有必要穿汉服祭月神吗?
2006-10-07

    10月5日,一群身穿汉服的年轻人在北京后海岸边“拜月”。当晚,30余位爱好汉服文化的年轻人在北京后海岸边按照传统习俗举行“拜月”仪式。他们身着汉服上香、敬酒、分福,向游人们介绍传统文化,喜迎中秋佳节。

    “时维丙戌年仲秋,诚炎黄儿女,兴华名,复礼从德,祈告夜明……兹呈斯文,祀於神灵,维伏尚飨!”10月5日晚7时20分许,重庆40余名汉友相聚沙坪坝区平顶山山顶,以传统“祭月”仪式祭祀月神,共同纪念中秋佳节的到来。(《重庆时报》10月6日)中秋怎么过,无疑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重庆的“汉友”们身着汉服,朗诵祭文,高歌《重回汉唐》,这种过法,无所谓该与不该。不过,从此次活动被媒体迅速报道看,该活动的组织者显然比较重视宣传。

    换言之,他们还是希望自己的这个过法,能有更多人模仿。

    问题恰恰在这里。过中秋有穿汉服的必要吗?有人会说,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妨穿上汉服,以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不大赞同这种观点。穿与不穿汉服,固然是个人的权利,但是,穿汉服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在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文化。汉服是特定时期的服饰,它是为慢节奏时代的人设计的,未必适合快节奏社会的人们。国庆期间,在都江堰市的街上,发现一位穿汉服的女性,挽着一位穿西装的男士。我问女友,好看吗?她摇头。今天,汉服更适合用作舞台服装,而非生活服装。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主要在精神的一脉相承,而不是演戏式的模仿和复古。当代中国人全穿上汉服,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能振兴,传统节日的继承便没有障碍了?显然并非如此。

    再说祭月神。中国古人敬神、祭神,很少宗教色彩。中国传统的祭祀,与其说是祭神,不如说是祷告自己,虽然仰望苍天,口中念念有词,可骨子里还是在说人事。以月神来说,传说中嫦娥的生日在八月十五,故中秋节乃月神生日。

    然而,在我国,中秋的月亮象征的是全家团圆,而不是给嫦娥过生日。重庆“汉友”的祭文中所说的“复礼从德”,好像不是在祭月神,而是在给月神提要求,和祭祀的名义不符,更和中秋关系不大。如此祭祀,有哗众取宠之嫌。

    有网友评论说,我们“需要的是汉唐乃至春秋的精神,而不是过气的所谓的汉服”。

    穿汉服如此,祭祀又何尝不是如此。时下,大型的祭祀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好像有了祭祀的仪式,我们便和历史接轨了。其实,仪式不过是空壳子,没有精神的内核,再隆重的祭祀,也没有实质性意义,甚至是变相劳民伤财。如果是拍摄电影,这种浪费还能通过票房收入弥补损失,而那些亦步亦趋的复古式的活动,和行为艺术大概已经没有本质区别了。

    过节过的是心情,过的是文化,不是过的表演。丢掉了精神,披上汉服、烧香磕头,是捡不回传统的。

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