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迎来第一个“受保护”的中秋节
2006-10-06

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周玮 吴晶 周雷)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中秋节等七大传统节日,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对传统节日给予保护。

    “这是名录公布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对于发扬和强化它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

“现代人不太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团圆的节日。”刘锡诚说,中秋节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古人过中秋节要在院子里摆上供桌,以月饼、水果等供奉月亮,而今商场里包装花哨的月饼扎了堆儿,但中秋节的味儿却变了。不少文化学者近两年疾呼要复兴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

    这两年,“黄金月饼”“天价月饼”所引起的喧嚣不绝于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中国自己的节日传统已发生断裂,中秋节已从拜神向“拜物”发展,节日的“魂”消失了。

    刘锡诚说,有人曾把人们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冷落归咎为西方文化和洋节入侵。然而,祁庆富指出,中国人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过中秋节,应寻回我们文化的‘魂’”。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说,中秋节在古时是丰收谢神,团聚之日。这个节日的文化含量很深,各地民众祭月、吃月饼、赏花、游戏等节庆内容有着不同的类型、特殊的符号,如北京有兔爷,中南地区送花求子,浙江观潮等。

    在专家看来,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并不是完全被抛弃,更多是被过度商业化,其民间的文化意义被大幅度削弱,因而影响其自身的活力。

    中国文联编审周明认为,中国人讲分寸,过节也要有“节”。中秋、仲秋,在一月中间,在一季中间,中秋节的节日内涵是沉静、充实,传统文化也是自然而从容的,商业化的“炒作”将毁掉节日之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说:“中秋节传承下来的最浓重的思想应该是团圆——小至家大到国,这也正符合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中秋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人们对这一节日的更多关注。宋兆麟认为:“节日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总会有所改变,但节日的精髓应该被保护和传承,并在今后的立法中有所体现。”(完)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