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级诗人遭遇民众
2006-09-25

 红网
 
  几天来关于国家级女诗人赵丽华的种种,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没有人把赵诗人的作品放到网上,那么赵本人可以平安地度过一生,读者也能继续对“诗人”的梦幻般理解。如此,金身不破,梦幻永存,双方都能心平气和地相处,在两条平行线的世界里彼此遥望,让对方继续活在自己的想象里。

  在全国掀起了戏仿赵丽华诗作的狂潮以后,这些诗是否由赵亲手放到网上,这些诗是赵的实验品还是成品,都已经不重要了。赵诗人和民众既然已经不幸遭遇了,那么在遭遇之后问大家当初是怎么碰见的,这种问题就显得盐味不够,没有多少意思。

  有很多人出来为赵丽华辩护,试图占领文艺理论的山头,用一句“你们不懂”封杀所有非议。可惜诗歌并非专业技术领域,任何一个在中国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都曾经或远或近地见识过缪斯女神的光芒。大家既已见过猪跑,凭什么要承认诗人专业屠宰户的垄断地位,凭什么会觉得诗歌是少数人的冷猪肉?而且这是一个资讯极为发达的年代,用砖头一样厚的书把人砸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术语是吓不倒人的。

  事实上,这种把诗歌定义为小众人群专利的行为是在自掘坟墓。如果一样艺术品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60亿人口的星球里,只有100个人欣赏,而其他人根本不懂欣赏的话,那么它只有作为标本存在的价值。只是标本没有一样是活物,只适合用大头针钉好,等着时间的灰落下来。如果真是这样,诗歌就应该在私人沙龙里朗诵,印刷在纸张上是一种纯粹的浪费。作为标本,没道理浪费那么多森林。

  从目前的情形看,诗人们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傲岸。他们当然有足够理由那么去做,因为他们总有足够可供浪费的森林。类似赵丽华这样的诗人,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的诗集是否能被印刷成册,永远不用担心自己的诗歌是否能被刊载,甚至永远不用担心得奖的问题。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诗人不同,他们是拿工资的诗人,而且手里掌握着足够的文学刊物资源。

  可以理解民众的愤怒,这种愤怒来源于不幸遭遇后的心理落差。他们可能也清醒地知道,所谓国家级诗人,所谓诗歌刊物的编辑,未必真的会写诗。这年头儿子都可能是别人的,何况是个诗人的头衔。但是他们还是尊崇“诗人”的头衔,尤其是前面有“国家”的前缀。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妨碍遥遥地敬畏。等有一天诗人的作品出现在面前,这种落差可能非常大,很容易让人有种受骗上当的感觉。

  一方面是自信满满的诗人,耳朵里从来只有文友笔友的溢美之辞。另一方面是从崇敬山峰跌入失望深渊的民众,眼里只有一堆自己都能一挥而就的“诗作”。这就是世间最可悲哀的遭遇,大家本应永远没有交叉点的。

  对于赵丽华来说,这是个绝对的悲剧。对于民众来说,这是场绝对的喜剧。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这倒是新的机会。诗歌已经淡出民众的视野多年,这一次它再次回到大家面前。纵然我们的国家级诗人们不愁自己诗歌的刊发,但是经此一变,怕是不能再在小圈子里以相互抚摸为满足了。如此强烈的民意反弹彻底颠覆了诗人的地位,要想依然活在桂冠之下,怕是要有所作为才成。对赵丽华作品的戏仿是一个鲜明的信号:别以为还可以关了门你们几个人玩,我们也在看着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